写在前面 邹彦文老师带领一帮影友来四户采风,他们创作的热情让我敬佩。近年来,在不同的地方见到邹老师的作品,被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所折服,片子有新意,有想法。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邹老师才发一组片子过来。我编于此,供大家欣赏。 摄影是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与所有的劳动一样,只有勤奋才有收获。
图片|邹彦文 文字|静心居士
北魏白马寺,据说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原名大佛寺。唐朝薛仁贵骑着白龙马征东,曾在此银杏树下拴马,到大佛内许愿。大捷归来,进寺还愿。后人将此寺改名为白马寺,驻地村也更名为白马寺村。 寺庙几经风雨,已无迹可寻。寺前的银杏树仍然傲立于此,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 2015年8月,重建白马寺,2017年1月举行洒净仪式,僧众正式入住。 白马寺因古银杏树而重建,古银杏树因白马寺而存在。 丽子老师立于寺门之间,似是看破红尘,又如怀念过往。 寺院再深,出世依然艰难。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什么。幽居深院,不问世事,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古银杏树留下很多美好的传说。八仙过海,乾隆私访,孝子还愿,都是传说。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是古银杏树有灵,保佑村民。有很多小孩子在树上玩耍,自高处坠落,从不受伤。 就像我在邹庄镇孟桥村听到的关于武河桥的故事,夏日很多人在桥上乘凉,一不小心掉进河,全然无事,很快就被河水推到了岸边。 神奇的故事,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古树有灵,庇护一方。
古树历经磨难,屡屡重生。 生生不息,带给人们前进的动力。 生活也该这样,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强面对,无非生死,世事何难?
今天在《喷嚏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腾讯谷雨计划推出的《龙泉寺高知出家人的母亲们》。优秀的孩子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曾让他们的父母引以为荣。突然出家,让他们的母亲不能理解。 执迷不悟,因为执迷,才不去悟其他的道理。 他们以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殊不知给家庭造成多大的伤害。 有的母亲感觉像是一个失独的家庭,从此,生活再没了希望。 北魏白马寺住持印广法师打造红色道场,与时俱进,学习新时代新思想。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佛家普渡众生,谁又来超度这些失独的母亲? 丽子老师从妙普师父身边轻轻经过,会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红尘有爱,佛门无情。 出世是逃避,入世才能普渡众生。
斋堂前的木鱼。 根据《增修教苑清规》卷下《法器门》木鱼条的说明,玄奘大师的《指归曲》中记载:玄奘大师自天竺归来,途经蜀道时,巧遇一长者。此长者丧妻,有儿刚刚三岁,其后母恶之,趁长者出猎时,从楼上将孩儿掷入水中。长者哀其子故,为其设斋供僧。此时适遇玄奘大师到来,长者欢喜迎请上座,然而玄奘大师却不食。并告诉长者:“我长途跋涉,非常疲劳,希望能得鱼肉吃之。”在场者闻言皆大惊,长者欲出买鱼,玄奘又嘱咐他:“一定要大鱼才好。”长者于是买回一条大鱼,才割开鱼腹,就见到自己的孩儿在鱼腹中啼哭,所没之儿啼在鱼腹中,长者大为欢欣。玄奘大师说:“这是此儿夙世持不杀戒的果报,所以现今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问:“如何报鱼恩?”玄奘大师告曰:“以木雕成鱼形,悬之于佛寺,于斋时击之,可以报鱼德。”即今之木鱼是也。 此木鱼是长型。经堂内的木鱼多是团鱼形,中空声响,诵经时节奏统一,直击心灵。
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古树有灵,僧众有爱。妙白欢乐,阳光正暖。 人生需要修行,入世出世皆是修行,非要有一种仪式感,就着了相。 佛经说,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实际上,生活非常精彩,并非是这样。
以出世之心,过入世生活。 生活尽管不如意,历经艰难,当时感觉非常痛苦。事后再想,所经过的磨难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学会生活,才能从容面对。
四户有古寺,霞光照万里。 大自然的美妙,让人惊叹不已。 四户镇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史。 大墩遗址今仍在,鸡的老祖始于此。 白沟淼淼向东去,汶河千里至此止。 王庄银杏秋叶黄,千年古树换新姿。 千古风流今何在?且看霞光照今昔!
再次感谢邹彦文老师提供精美的摄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