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1|回复: 0

【高报专家:百年英才】解读│填报志愿前,必须了解高校大类招生模式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5-8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徐州
近几年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培养模式备受考生的关注,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大类招生并不了解。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有什么区别?今天英才君就针对“大类招生”为大家做相关解读,供家长和考生参考。
1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比如厦门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类、数学类、化学类、计算机类等。怎么报考呢?例如计算机类下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考生若想选择其中某一个专业,填报时只需填上“计算机类”即可。

考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之后,在本科阶段前两年(有的是一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2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那么它和专业招生又有什么区别?

大类招生先上大学再选专业
按学科大类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运输类”等。

专业招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

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学生入学后即就读自己选择的专业至毕业。
3
大类招生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长期以来,按专业招生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渐开始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其中一种是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系科或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的形式。

也有是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在一起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

按院系招生
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
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招生、法学院按“法学类”招生、新闻与传播学院按“新闻与传播学类”招生。还有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可以分成几个大类招生,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学生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还有一些学校是以“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这种模式也是考生和家长比较熟悉的。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以后再进行选拔的。

4
大类招生的优势与不足
大类招生不仅只有优势,还有不足之处,需要高校进行统筹考虑。

1
大类招生的优势
a.从志愿填报层面
一方面,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同学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多数同学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志愿填报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大类招生让同学得以在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时间内深入了解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另一方面,招生的大类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一两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十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

b.从培养层面
大类招生结合大类培养以及通识教育,有利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同学将来走入社会之后的综合能力的展现。
2
大类招生的不足
突出表现在专业分流时的矛盾,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

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这样一来,“热门专业”扎堆,人数太多难以吸纳。

如果大类内的专业不均衡,设置不合解理,很可能出现热门专业报名扎堆儿的现象,造成高招热门专业扎堆儿情况的后移。如果高校按照同学成绩排名安排,有可能导致同学大一过分追求成绩、学习功利化,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

同时,热门专业同学成绩普遍较好,竞争激烈,其它专业同学成绩普遍偏低,不便于安排教学及学科发展。还有个别学校可能自身并不完全具备大类培养的条件,盲目开始大类招生,招生与培养并未有机衔接,这样大类招生沦为空壳。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各高校都会统筹考虑相关专业的冷热度,尤其重视培养同学在各专业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科发展潜质,做好兴趣引导和潜力培养,让同学将专业修读与自身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摆脱从众心理和功利心理。

5
大类招生要注意哪些问题?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了解每个招生大类包含哪些专业。各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是不同的,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阳光高考及网络,百年英才小编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