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7|回复: 0

[分享] 儿童近视,背后杀手竟是高能短波蓝光,你的孩子中招了吗?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3 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丽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一双明亮透彻的眼睛,会让人显得很精神,可如今近视已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且年龄层遍布各个群体。近日《深圳晚报》的报道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文中指出,蓝光危害正在不断加重儿童近视的患病率。近日,广东电视台《新闻晚高峰》栏目,也就儿童近视专门做了一期报道。

  

  报道一出,就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和转发。蓝光危害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小学生爱玩电子产品 屏幕蓝光危害视力

  据《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中小学生已经成为近视重灾区,每10个孩子就有7个是近视。目前,中国4.5亿多近视患者当中,中小学生就有1.5亿左右,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里许多小学生早早就戴上了眼镜。受访的孩子表示,每天接触电子产品大约在10分钟左右,而有的孩子多在周末使用手机、电视和iPad,平均时长超过1个小时。很明显,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儿童学习和娱乐消遣的工具。尽管在如此严格控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情况下,依然造成了250度左右的散光。可见,蓝光的可怕危害就在于它是无形之中,不疼不痒地对儿童的视力造成危害。

  

  据了解,波长在400nm-450nm属于短波蓝光,该波长之内的蓝光我们称之为有害蓝光。

  本次报道中,电视台同时联系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良。据张医生介绍,这段波长(400nm-450nm)的高能短波蓝光对眼睛的细胞损害明显。如果长期接触这些蓝光的话,对我们视网膜上的细胞是一个慢性和积累性的损害。

  

  学校现在针对“儿童近视”也会采取一些解决办法:例如现在开展的大课间操活动,让孩子们在户外进行运动,让眼睛进行一些放松。

  从效果来上来说,这样做的确能够通过控制用眼时间来缓解儿童眼部疲劳、从而减少儿童患近视的几率。但这种通过隔离儿童和电子产品接触的方式,也在大部分家长心中划下了一个问号:为了健康,必须要断绝孩子享受电子科技时代带来的大内容和便利吗?

  内容和健康缺一不可,亟待权威的防蓝光产品出现

  很多人都说,中国式家庭很多都是“隔离式教育”,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有新闻报道网络暴力、网瘾少年的事情,家长就会隔离孩子与网络,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知识的重要渠道,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电子产品也是。当代儿童生活在电子屏幕时代,很小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视、iPad等产品,许多最新的早教、母婴、育儿、教育类资讯、视频,都通过电视、手机,传递给家长和孩子。许多中小学校,早早设立了电脑课,就是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信息时代。

  电视、手机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维系。“白雪公主”、“小猪佩奇”、“喜羊羊”“巧虎”等卡通人物,都是陪伴孩子不可或缺的“小伙伴”。如果为了防止近视,就纯粹的隔离和拒绝孩子接触电子屏幕,容易无形之中造成孩子情感、技能和信息的缺失。

  内容和健康缺一不可,做父母的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近视”成为孩子们的“时代之伤”吗?

  随着各路媒体不断曝光蓝光的危害,也加强了大众对蓝光危害的认知度。许多家长会为孩子选择防蓝光产品。现在市面上的防蓝光产品有防蓝光贴膜,防蓝光眼镜和软件调节防蓝光。防蓝光贴膜和眼镜成本低,但可防蓝光的比例低,一般在30-40% ,同时降低透光率会导致画面效果差、画面色彩失真;软件调节无成本,防蓝光比例更低,色彩偏黄严重,影响孩子对色彩的认知。总的来说,市面上现有防蓝光工具效果十分有限。

  要做到兼顾内容和健康,根本在于改善产品,从源头解决蓝光危害。越来越多人也在期待,能够有真正权威认证的防蓝光产品出现,让孩子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健康地拥抱电子屏幕时代。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