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62|回复: 0

也许,我们欠知识一句道歉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7 1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知识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的一种途径,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改变个人生活的手段却是大大侮辱了知识该有的丰富内涵和力量。

最近《人民的名义》火得一塌糊涂,关于该剧的评论也是各种风向不停地变。先是反腐尺度之大,后是GDP书记的各种圈粉,然后又是对祁同伟的口诛笔伐,现在大家似乎又觉得祁同伟是一个缩影,印证了阶层固化的牢不可破。

自媒体时代,声音太嘈杂,一个人的思想太容易被带偏。起初,我也是这部剧的迷妹,观看时总感觉许多感慨集于胸臆却理不出个所以然来。前段时间,看了话剧《驴得水》,才有所了悟:哦,知识分子,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才是触动我心绪的那根弦。

凭借知识改变了命运,却滥用了知识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赵德汉、李达康,都自称“农民的儿子”,《驴得水》中的铁匠也是彻底的农村汉子。有没有发现,祁同伟和铁匠,走的是一条非常相似的命运道路?

祁同伟,一个穷小子,汉东大学政法系学生会主席,书记高育良的得意门生,前书记的女婿。自己本身的能力再加上这一系列政治资源的扶持,他爬上了省公安厅厅长的位子。铁匠,原本是个灰头土脸的农村汉子,一次给三民小学修铃钟的机缘巧合下,因会几句英语,他洗掉尘土,换上了中山装,成了三民小学的英语老师吕得水,又在省教育部特派员的推波助澜下,成了教育家。可以说,他们俩都是知识的受益者。

正是凭借知识,他们改变了自己贫穷而被人瞧不起的命运,成为所处环境中的佼佼者。

可是,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呀?祁同伟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左右逢迎,成为“一一六”大案的始作俑者,也成了剧里被痛骂不已的最坏大boss。铁匠利用教育家的身份,逼疯张一曼、让原本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贪愚弱私的教师团土崩瓦解。

他们都凭借知识走上了自己渴望的位置,却也利用知识获取的权力毁了自己。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已有许多文章对其行径进行口诛笔伐。我感到难过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滥用,仅将其作为改变命运获取利益的手段,却忽略了知识该带给他们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但我实在又无力批判,因为,他们也一直在受着欺骗,误用着知识的力量。

很多时候,知识就是权力的代名词

我们都听过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小时候,有多少人是靠着这样的名人名言支撑自己的求学之路的?我们一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好像从未思考过知识到底有什么力量,它又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问题。

读研究生时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文中提到培根的这句话英文为:Knowledge is power,而“power”更多地是指强权,权力。换言之,培根的这句话应该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发动起整个民族的纳粹战争,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他掌握了代表当时话语权的广播,得以将自己的思想更快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自那时起,我对“知识”二字便多了一丝畏怯。

祁同伟、铁匠的遭际非常贴切地印证了这句至理名言。在剧中祁同伟自己也提到,原本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后来发现不是,权力才可以。于是,他的惊天一跪成就了他在官场上的平步青云。可是,他忘了,没有汉东大学的文凭,没有几年大学知识的铺垫,他如何成为高育良的得意门生?他如何做得了老书记的女婿?铁匠若不是顶了吕得水老师的身份,被授予教育家的称号,他何以搅浑学校的那池死水?很多时候,知识就是权力的代名词。于是,我们追逐知识,也就隐含着对权力的向往。

我们的读书,从小就是一种功利性的活动

肯定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呢?这里并没有鄙视的意思,也不是为某类人辩护,因为我也是农民的孩子。正因为出身农村,才更能体会祁同伟的那份挣扎与不甘。

从小,我就被灌输这样的信念:不好好读书,一辈子在地里种地。而我对于土地有着极恐怖的记忆:热得喉咙冒烟的毒太阳,肮脏沉重的收麦时节,冻得生疮却必须抱着刺骨的水管浇地。

与我同龄同年级的表妹,却报着辅导班、所有的生活都有人替她打理。高考前夕父母又将她的户口调到了某边远地区,于是,她以比我低几十分的“高分”顺利考入某211热门专业,而我则因分数不高被调剂到了一个每年都招不满的院系。

即便如此,我还是非常感激学校能让我成为它的一份子。因为,这个文凭就像隔开牛郎和织女的那条银河,让我彻底与村里从小一起玩耍却早早退学的小伙伴们划开了界限,也可以让我在毕业找工作时就PK掉相当一部分竞争者。我相信,大多数农村出身的孩子,都有过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想法。因此,我拼了命地读书,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逃离令人恐怖的农村生活,去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所以,我们的读书从小就是一种功利性的活动。

农民出身的祁同伟只想靠知识改变命运,他对于知识的使用更加功利。铁匠最初接触的知识,本就是为了圆一场骗局,他也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好处费。

知识被窄化为自我敛财和获取利益的工具

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哪里错了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都在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甚至看的电视剧也是许士林只有考取状元才能救母出雷峰塔。我们就是在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熏陶下一步步完成学业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号召下,无数的农村学子寒窗苦读,多少人家砸锅卖铁,只为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轮回。

可以说,多年来,读书被塑造成了农村娃实现命运蜕变的唯一出路,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可是,我们赌上全家人的心血,花费了大把的青春努力掌握知识,为什么连施展抱负的平台都没有?

祁同伟想不通,他一个学生会主席,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同学都被分到了省市的政法机构,自己却到了山沟沟里?他努力破案,赌上性命想要立功被提拔,可是却一直未能如愿。铁匠也想不通,校长告诉他有教无类,他抱着一颗上进的心努力读书,为什么却被这群教书育人的教师侮辱、看不起?知识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吗?为什么却把人带进了更加艰难的境地了呢?他们的心中充满愤懑实在是再可以理解不过的情愫了。

是的,知识作为改变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无可厚非,这本就是知识启迪智慧的现实呈现。可是,他们把知识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原本应该启人智慧的知识被他们窄化为自我敛财和获取利益的工具,彻底忽略了知识本身该赋予我们的丰富思想熏染。

去年,一篇《抱歉,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引爆新媒体。无数自媒体公号竞相转载。而抓住人们痛点的,正是“学术抱负”一词。何为“学术抱负”?文中提到:学术抱负,就是一种拼搏向上、舍我其谁的欲望。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心理,胸怀一腔学术理想,致力扎根学术冷板凳,继承并发扬学术衣钵的一种信念。“学术抱负”这个词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人们常说,越是缺失,就越是大声喧哗。人们的心中到底缺失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对于理想信念的追逐吧。

文底的评论很有意思,差不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在喧嚣着:先让我活下去,再讲学术抱负。是呀,生而为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实现不了,学术抱负、事业抱负也就成了无根之萍,无所依着。

可是,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活下去”?吃饱穿暖是活下去,有车有房是活下去,住着别墅坐私人飞机游艇也是活下去。位置不同,我们对于“活下去”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不管要求如何,我们可以大致将其理解为,先满足我的要求,我才能给你做事。祁同伟说先让我当副省长,我再为人民服务;铁匠说先让我享受吕得水老师应有的待遇,我再配合你们的表演。

知识应使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也许,有人会说我偏激,农村出身的博士,三十好几,在城市却无一砖一瓦立身之地,女朋友逼迫着没房就不结婚,甚至有人形容博士的生活是“吃糠咽菜”。这样的生活让我如何毫无功利心地献身学术?可是,你以为有了房、车就满足了吗?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家里两套房,两辆车,夫妻两人均在省会城市福利很好的高校任教,却天天在没房没车没对象的我面前哭穷,老公马上要评教授职称了,需要各种关系疏通;老婆所在的行政岗位要大换血,不托托人情,天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分配到没有油水的“廉政”部门;孩子中考在即,请家教、找学区房等也迫在眉睫。请问,你什么时候才能处理好个人问题,献身学术,为人民服务呢?

欲望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会让你陷入无穷的泥沼难以自拔。

一个教授可以很硬气地说:对不起,我不收没有学术抱负的博士生。可是,一个国家,它如何拒绝一个个欲壑难填的入仕者?它又如何防止一个个有志青年的腐化堕落?这个问题太宏大,我无力回答。我只想说说知识对于出身农民的知识分子,到底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知识应该能够使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需得心正。心不正,何以发挥更大的光和热?哪怕发挥了,也只能是引火烧身。祁同伟求婚梁璐是赤裸裸的政治婚姻。两人根本没有感情可言,终究造成了家庭生活的悲剧。而祁同伟的这一选择,也是对权力的一种报复。

祁同伟痛恨当年梁璐父亲利用权力打压自己,让一个曾经的有志青年惊天一跪,把灵魂跪没了。可是,若干年后他坐在家里手握电话操纵公安机关人事聘任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作为又会创造出多少个自己呢?他将自己的不幸都归罪于权力的玩弄,便利用攫取的权力疯狂敛权,若人人如此,这个社会该如何运转?

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若连半点承受压力和在逆境中调整身心状态的能力都没有,反而利用知识带给他的特权纵容自己的贪欲横流,还不如种地的好。

赵德汉,一个看似官位不高的处长,在家中藏了两亿多现金,每天嗅着钱味就感觉安全,却怕败露,过着吃炸酱面的清贫日子,每月给农村的父亲三百块的生活费。他对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我这人是不是有病呀?他的人格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溃烂。

孙校长说“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那是预设了任何人都可以被培养成善良正直的文明人的前提。可是,孙佳佳教了铁匠一个假期的知识,却教出了一个利用知识报复他人,助纣为虐的毒虫。

“如果你想获得你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如果失了为人该有的正直、忠诚、坚韧、勤奋、自律这些基本的人格要素,哪怕受再高的教育也是枉然。

其次,知识该是你掌握生活、给自己足够底气的保障。

获取知识首先当然需要给你一份足以谋生的工作,但就是这一点很多人也存在误解。大家理解的谋生多指自己满意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是最好的了,可是每个人都喝茶看报去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谁来推进?近几年很多人吐槽白领工资不如建筑工人,仔细想想,你觉得自己做的工作贡献了什么?建筑工人盖起的一栋栋高楼为本市的GDP还积累了百分点,你坐在写字楼隔间里唯一的贡献就是呼出的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变暖。

知识能赋予我们的不应该只是一份工作,更该有坚信自己能够找到谋生之道的信念和能力。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只要有一份工作,终有一天会挣来房、车和其他物质条件。

因此,大多数人焦虑和控诉的原因并非买不起房,只是不能在心仪的城市将所学知识迅速实现变现罢了。甚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开始焦虑自己坐在沉闷的教室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登上胜利巅峰了。现在盛行一时的“读书无用论”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集体焦虑的副产品。

侯亮平说:凭借老学长的能力,即使没有梁璐家的政治背景,他也可以有一番作为。孙佳也对周铁男说:铁匠洗干净了,比你们都更像个人。看吧,其实,有了知识的武装,这些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原本该有足够的底气与这个世界周旋。

很可惜,他们都走了另一条被人诟病的歧路。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的不断扩招,受教育者越来越多。人们感叹,寒门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但其实,也有可能是我们这套逻辑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了。

曾经,我们鼓吹知识改变命运,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稀缺。一旦考上大学,你自然与大多数人高下立见。而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知识分子高度饱和的时代。

原本,你可以凭借他人所没有的专业知识脱颖而出,现在你却必须依靠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系统知识存活于世,知识也就失去了它曾被赋予的神圣光环。

可我们大多数人却仍旧沉浸在几十年前的思维固式中做着白日梦,岂不可笑?因此,现代社会,我们通过知识要改变的不是命运,而是你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知识不再是你鲤鱼跳龙门的跳板,而是掌握自我生活的把手,可以让你有足够的眼界和能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为什么北上广深离开体制创业的人那么多?抛却对体制的不满,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看到了更多通往罗马的大道。他们明白哪怕没有这个铁饭碗,他们也不会恐慌,也能养得起自己,并且活得更加精彩。

可是看看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大军,一次考中的喜滋滋地抱着这金饭碗喝茶看报,没考上的继续挣扎。这与农民一辈子坚守那一亩三分田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知识曾经给过我们无限的畅想,最终却将我们牢牢束缚在体制的牢笼之内。

有多少大学生守着几个月发不了工资的煤矿、国企不敢离开,生怕离开体制就找不到养活自己的工作了。你拥有着可以环游世界的广袤知识,思维却被束缚在没有出口的死胡同里,这是对知识最大的玷污。知识,该让我们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知识该赋予你献身学术或人类事业的理想信念。

学术抱负,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更像是一种讽刺。大多数人陷在物质利益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早已忘却了小时候我们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当个科学家。

当你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时,你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片荒芜。当全社会的人都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根本不考虑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时,这个世界很有可能就是一座坟墓。

人们总是抱怨这个社会太残酷,把个人的郁郁不得志归结于社会土壤的浑浊。可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组成了现在这个社会呀。到底是社会欠了你的房车还是你搅浑了社会这缸水却无力澄清?

是的,从古至今,那些为社会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人大多出身豪门,他们不必为生活烦扰,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喜欢的事业,当然更容易做出成绩。侯亮平、陆亦可即是如此,他们只需踏踏实实读书,自有父母一辈的平台可供他们站立。

因此,他们心中的牵挂不多,杂念更少,他们心中对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信念破灭的不会那么迅速和彻底。他们可以怀抱年少时的伟大理想在父母的助力下大展拳脚。可他人的优势如何能成为你放弃理想、甚至沉沦腐化的理由?

社会资源是不公,人家父辈的思想觉悟就比你高了不止一个档,你却妄想从谷底一跃超过巨人肩膀上的同代人。即使是同样出身农村的李达康、易学习,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能够扎根基层二十几年默默工作,只因心中装着对当地人民的一份责任和对党对国的忠诚之心。

当你一味执拗于贫富之间的不公时,你的心中早已没了对人类事业的理想信念。屠呦呦,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发现了对人类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按现代人的思维,一直兢兢业业为学术做贡献的你却迟迟没有被授予博士学位,院士身份,早就成了不作为的孙连城或者下海经商的王大路了吧?

知识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的一种途径,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改变个人生活的手段却是大大侮辱了知识该有的丰富内涵和力量。

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快的我们只能跟着整个社会不断奔跑,一心想着快速成功的捷径,甚至没了读书、思考的时间。也许,我们这些只想利用知识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人都欠知识一句道歉,因为我们一直在误用着知识的力量。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