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8|回复: 0

“大锅饭”年代,还有人记得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大锅饭”年代,还有人记得吗?




原创:天厨星






大锅饭梅海云所谓“大锅饭时代”,专指集体生产劳动的年代,通俗的说法,叫着“大呼隆”、“大户农”,或者“吃大锅饭”,都是些形象化的比喻。
这种劳动形式从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始,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分田到户的时候,前后二十七八年。在《海风云影》中的《大呼隆》、《远去的号子声》等篇中,我都涉及过这个话题。其实真正“吃”大锅饭的事也确实存在过,那是1958年掀起的、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办“集体食堂”的一段历史。
虽则时光已过去了60多年,但“大锅饭”的滋味还深深地烙在老辈人的记忆之中。难以置信的奇闻怪事,令人匪夷所思;回过头来品评,怎能不五味杂陈?
从那一年开始,先是宣传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接着便是开展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同时实现政社合一,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史称“三面红旗”。
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饭到哪里吃?队队办食堂。千百年来,吃饭总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环境中形成的“守旧”意识,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吃大锅饭的新形式,推行起来遇到很大阻力。办法有的是,一方面,把粮食全部保管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不再按人头和劳肥分配到户。不“吃食堂”的话,西北风是填不饱肚子的。另一方面,乘着“浮夸风”,强行收缴金属器物,香炉、烛台、锡茶壶、铁锅子,连“火叉”(拨火棍,铁制,顶端有叉)也难幸免,全都用来大炼钢铁放卫星,烧成铁铊子,披上红绸子,抬到公社去“报喜”。各家各户煮饭的家什都没了,队里食堂的饭菜,自是成了唯一的选择,不去不行,非去不可。
有一首儿歌很盛行:“一九五八年,吃饭不要钱。吃了没事做,骑马上苏联……”学习苏联老大哥,赶英超美,是一幅宏伟的蓝图。食堂办在“晒场”上的队屋里,一排土灶,四口大锅,一个高高的大烟囱,从早到晚,炊烟袅袅,食堂里饭菜飘香,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那时候实行旱改水,除了粗粮饭粥,偶尔也有几顿米饭,那是端午中秋国庆节,或者队里有老人过整生日。青菜汤,白米饭,准吃不准带,一个个吃得直打饱嗝儿。渐渐地,米饭退出了餐桌,三四十亩旱改水稻田,怎能满足二百多口老小吃米饭的需求?翻来覆去,都是玉米粯子萝卜饭,大麦元麦糊糊粥。接下来,山芋萝卜和野菜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直至瓜菜代,稻糠、麦麸、榆树皮、观音粉……一锅一锅的“大杂烩”上了餐桌。实在没有东西下锅煮了,有个老头想到个好主意,把玉米棒子外层的包衣(方言:枯箬儿)和玉米芯子泡烂捣碎,磨成浆,倒进大缸沉淀之后,搅和着野菜煮成“淀粉粥”,还作为成功的“经验”予以推广……
队里的破锣一响,面黄肌瘦的男女老少捧盆端碗走向食堂,望着难以下咽的黑糊糊,禁不住的泪水,总是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朱三家的老婆子,求得队长恩准,带菜粥回去给跌伤了的老伴吃。她用菸草(一种很有韧性的茅草)绳儿,细细作作地把大窑碗扎成“十字码儿”,小心翼翼地拎着回家。真个是越冷越刮风,越细作越出岔子,离家不远了,还绊了个跟头,大窑碗碎了,“粥”流了一地。她急得号淘大哭一阵后,跑回家重新拿了个碗,用手刮起了可以刮得起来的“粥”,用水搅和着沉淀一下,送到老头子床前。
雪上加霜的是,接下来三年自然灾害,食堂彻底垮了台。那年头,不少人得了青热病、浮肿病,有些地方还饿死了人……
有句老古话,宁跌在屎上,不落在纸上。要么就别写,操笔为文就得谨慎。笔者求证于当年的队会计,八十多岁的老吴。他说,那段岁月不堪回首,不提也罢。但他还是提供了一个数据,1960年,工分单价是一毛八,年终分配人均43、4元,全年口粮185斤荒粮(非成品粮),其中还包括山芋萝卜等“副食品”,按5:1(5斤算一斤)折算在内的数字。
我们这辈人,是从每人每天仅可支用一毛二分钱,仅可吃到半斤荒粮的日子里走过来的,你信吗?老吴不想多谈揪心事,倒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一件新鲜事儿,他的孙女吴佩霞想办个老人食堂,为这个村民小组里的八个空巢老人解决一日三餐的烦心事儿。据说,老人们很高兴,他们在外打工的子女也很支持。老人食堂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之中……大锅饭好吃,小锅菜更香,是厨师们的经验之谈。我吃过生产队食堂里的大锅饭,而今也有幸不时品尝食府名厨的小锅菜;但还是很想回到乡下的老家那边去,品尝品尝新时代新农村里老人食堂“大锅饭”的菜肴香!不为别的,只为见证时代变迁,品咂人生境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