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52|回复: 2

再谈:80年代计划生育宣传口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80年代生活记忆:计划生育宣传口号








原著:追忆生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约为5.4亿,到1970年代末已超过9亿。人口增长率较高,导致资源、粮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增大。
马寅初在1957年提出《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但当时未被采纳,反而受到批判。后来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控制人口增长的议题重新受到重视。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后)面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过快的人口增长被认为会消耗有限的资源,影响人均GDP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政府希望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的人均资源(如耕地、水、能源)相对匮乏,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控制人口被视为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中叶,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爆炸问题,部分国家(如印度)尝试推行家庭计划(Family Planning)。
中国借鉴了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1970年代,中国开始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婚、间隔生育、少生)。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正是因很早提出控制人口被错误批判的马寅初先生去世的这一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对计划生育的意义、方针政策、目标等作了详细的说明。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2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成为基本国策。
独生子女,成为这个年代的特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政策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具体规定在80年代的城市执行得尤其严格。因此这一时期大量的独生子女出现了,今天被人们认为问题多多的“80后”都是这时期的产物。为四个现代化努力学习和工作是那个年代晚婚青年们共同的理由。
结婚越晚越光荣,你要是终身不嫁不娶,只有你家里人急,组织和政府绝对不会催你。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思想导致生育率较高,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改变生育行为。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因劳动力需求更倾向于多生,政策在执行中面临挑战。
当时宣传计划生育的口号,今天看来令人哑然失笑:
“以计划生育为荣、以重男轻女为耻”。
“以做爱带套为荣、以不管不顾为耻”。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计划生育好,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一人结扎,全家光荣。”
“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见证怀孕,持证生育!”
“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民不爱国,国不爱民。”
“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更有邪门的: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足见八十年代的计生工作之艰难。1988年3月10日上午8时56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平安降生。这是中国生殖医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是继避孕套之后,性爱与生殖脱离的又一成功。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劳动力减少),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2021年推行三孩政策,以适应新的人口形势。总结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人口过快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而制定的,其目标和效果在不同阶段有所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1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5 0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