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88|回复: 1

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 从文物走向中华——江苏邳州市古文化资源现状实地调研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2-26 19: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时间:2025年2月22日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报告
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 从文物走向中华——江苏邳州市古文化资源现状实地调研
一、引言
       在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冬天,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追寻着先祖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痕迹,寻觅着中华文明在江淮平原上扎根、繁荣的证明,回到了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
       邳州市,坐落于江苏省西北部,古称“邳”,地处沂蒙山区山前冲积扇平原边缘,徐蚌隆起带北翼。邳州市,简称“邳”,古称邳国、徐国、下邳、良城、武原、东徐州。“邳”字起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邳”字,由“丕”和“阝”组成。在甲骨文中,“邳”字写作“丕”字,就是“不”字加一横,是象形文字,指鸟飞翔在天空中留下的美好影子。古时,“丕”还用来表示花萼、就是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丕”字像花的子房,子房成熟必然膨大,用来表示大。因此,“丕”又表示广大和伟大。“阝”又由都邑的“邑”演化而来。“邳”=“丕”+“邑”,其意应为美好而广大的都城。传说夏朝大禹封造车鼻祖车正奚仲于邳国,此为“邳”字作为地名的最早来源。根据《说文》记载:“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在鲁薛县”。《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商有姺邳,盖仲虺之裔为乱者,国灭,武王复封其后于邳,为薛侯”。《元和郡县志》记载:“下邳县,本夏时邳国,后属薛。《竹书纪年》记载:”夏帝仲康七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奚仲的领地取名为“丕”,指疆土广大之意。当时奚仲的邳国疆域,远比今邳州市幅员范围大得多。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邳州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与演变,其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是原始部族的聚居中心。考古发现表明,邳州地区在6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刘林遗址和邳州大墩子遗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技术,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这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苏北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次社会实践以“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当地古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现状”为主题,旨在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邳州市古文化资源的现状,并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二、队伍介绍
(一)成员组成
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
提越(队长),东南大学2023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省徐州市人,擅长沟通协调、公众号推送制作、视频制作等。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担任队长职务,承担队伍组织、任务分配、结项答辩、媒体推送制作、汇总文稿撰写等工作。
钟哲旭(组员),东南大学2023级经济管理本科生,四川省攀枝花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承担线上指导协助任务。
吴雨辰(组员),东南大学2023级能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江苏省徐州人,平时积极投身各类实践活动,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乐。在本次实践中负责新媒体审核,线下实地调研等任务。
孙琪(组员),东南大学2023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江苏省徐州人,性格热情开朗,在线下调研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擅长采访交流、实地考察等,在本次社会实践中负责线下实地调研、新媒体审核等工作。
武文治(组员):东南大学2023级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江苏省徐州人,擅长线下采访、视频制作等,在本次社会实践中负责线下沟通采访、媒体推送制作等工作。
指导老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彩妮

(二)队伍形象
二、线上问卷调查总结
       (一)问卷设计与传播
       本次线上问卷调查由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设计,由团内成员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社会背景的参与者(以邳州市当地居民为主)。问卷内容涵盖了居民对邳州市古文化资源(博物馆藏品、古文化遗址等)的了解程度、邳州市古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现状的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多个方面。经过精心设计与广泛宣传,实践团成功收到了138份有效答卷,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认知度与满意度
       根据反馈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实践团分析总结出了如下结论:首先,我们对群众对邳州市的认知情况做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邳州市,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了解”邳州的古文化遗产。具体来说,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等文化遗址的知名度较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一位来自北京的受访者表示:“我知道邳州,但对它的古文化遗产了解不多,只知道大墩子遗址。”这种“知道但不了解”的现象在调查中非常普遍,反映出群众对邳州古文化遗产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
在了解邳州古文化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和媒体报道是最主要的渠道。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学校的课程或媒体报道了解到邳州的文化遗址。此外,参观文化场所和社区活动也是重要的认知途径。这种多元化的认知途径表明,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在参加过邳州市古文化遗址相关活动的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这些活动“非常有意义”或“有一定意义”。无论是参观博物馆、参加民俗节庆,还是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体验都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亲身参与,群众不仅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也增强了对文化保护的认同感。
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参与邳州市古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宣传活动,他们“可能会”或“一定会”参加。这种参与意愿的背后,是群众对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强烈需求。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代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在如何提高群众对邳州古文化遗产认知度的问题上,受访者提出了多种建议。加强学校教育、增加媒体宣传力度、举办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是最受认可的三种方式。此外,政府政策支持和家庭教育引导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推动力。这种多方合力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保障。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愿意参与邳州市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且原意参与志愿者、传统技艺学习活动。
       存在的问题
       然而,实践团在分析问卷反馈数据时注意到:也有一部分参与者对邳州市目前古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状况持不满意态度,且其反应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宣传不足:部分参与者反映,虽然知道邳州市有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源,但具体信息了解不多,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这一点在问卷访谈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本次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反馈中,很大一部分邳州市本地居民完全没有听说过邳州的人文起源,更不用说大墩子文化遗址等古代文化遗迹在本地居民之间的知名度了。
内部设施不足:纪念馆、古代文化遗址等场所的设施相对简陋,缺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互动体验项目,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刘林遗址为例,当年的古文化遗址以及后续考古发掘的痕迹已经几乎被自然植被掩埋,只剩下一座石碑标记,完全没有考虑发挥遗迹原址的价值;而对于博物馆来说,以邳州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缺乏游客互动展示项目,导致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感不足。
交通不便:大部分古代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的认知途径和参观热情。目前邳州市的古文化相关地点全部远离中心市区: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火石埠西南的邳苍分洪道内,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大墩子遗址,位于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土山古镇位于邳州市土山镇,这些地点作为古文化旅游资源是远离今天的邳州市中心城区(运河街道)的,且新公交线路开通之后,原先通往各镇的旧公交路线被废弃,造成了现在的公交路线无法直达这些景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邳州当地古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讲解服务缺失:部分游客反映,在参观过程中缺少专业的讲解服务,导致对邳州历史文化的感知和记忆不够深入。这一问题在邳州市所有的古文化旅游项目都有体现,同时,邳州市目前的市民资源同样不足以支撑起对外召开市民志愿者讲解项目。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参与者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平台以及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一方面可以利用邳州当地的电视台发布广告、制作特别节目,号召投稿新闻报刊,讲好邳州历史文化故事;另一方面利用邳州本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影响力较大、公信力较强的公开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宣传邳州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内涵、非遗文化故事等,直接或间接为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倡导学校、机关等单位组织学生、干部参观学习,提高邳州历史文化的普及度和影响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参与,能够有效发挥文化历史资源在当地应有的文化旅游、精神教育方面的能力。
完善内部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纪念馆、古文化遗址原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示效果,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比如邳州市博物馆在改造升级馆内硬件设施时,可以学习外地其他博物馆的先进改造经验,比如学习南京市江宁制造博物馆将《红楼梦》话剧与场馆内部文物展示融为一体,开设云锦天衣织造技术体验活动;学习南京博物院开发文创食品、纪念品,并且构建多媒体多感官体验内容体系。
优化交通网络:开通新的公共交通路线或增设旅游专线班车,方便游客前往参观。同时,在主要交通节点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和导览图,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必要时可以重新开设邳州市本地原有旧公交路线,便利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还能促进市镇之间的沟通来往,另外也可以专项开设文旅公交专线,从交通上最大程度为文旅事业让利。
提升讲解服务质量:加强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讲解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引入智能导览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开设线上自动讲解设备租赁模式,让游客自行选择是否租赁,一方面能够补足纪念馆在讲解资源方面的欠缺,一方面也能把游客参观的自主性最大化,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直观且自由的讲解服务。
三、线下实地考察与访谈
(一)邳州市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包括各类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瓷器等,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数十件,以大墩子彩陶和大象牙化石闻名全国。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去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新一批江苏省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邳州博物馆榜上有名,成为徐州市第一家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县级博物馆。
       早在1988年,邳州就建设了当时在苏北地区最好的县级博物馆,后来由东南大学设计院设计的新馆,于2005年落成开放,新博物馆由东南大学新汉风建筑专家设计,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整体设计为古朴凝重的汉代风格。
       邳州博物馆对面是锦绣广场。四角所立四个恢宏大气的中华世纪柱,是从中国古建筑斗拱造型变化而来,酷似繁体的中华的“華”字,既喻指“国之栋梁”,又符合“九五之尊”的建筑美学原则。邳州博物馆作为汉文化系列建筑之一,与位于锦绣广场西侧的邳州图书馆相得益彰,造型分别汲取了大汉王朝武官和文官帽子的意念。
       邳州拥有6000多年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这里出土过苏北地区已发现的最为集中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傍城而过的大运河为邳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
走进邳州博物馆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秋邳邑”四个大字。大厅以古老民族东夷族特有的“凤鸟图腾”为主元素,打造三面青铜浮雕墙,给游客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意境美感。
       沿着大厅往里走,就到了远古家园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邳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纳玛象门齿化石。1989年冬天,邳州实施西泇河水利工程。当时,工人在现场发现了一批纳玛象化石和大量古生物化石,其中的两根纳玛象门齿化石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它们一根长3.66米,一根长3.1米,被誉为“亚洲象牙化石之王”,也成为邳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化石后面是一个硕大的LED显示屏,通过播放《远古家园》演示视频,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纳玛象从生息到灭亡的历史,以及纳玛象门齿化石被发掘时的场景。
       据邳州博物馆馆长程卫介绍,于2019年重新布展陈列的邳州博物馆以朝代演进为经,以典型器物为纬,以文化遗址为证,以史书记载为据,设有“东夷肇始”“古徐王都”“长河流韵”三个基本陈列展厅、“西晋遗珍”“玉出昆冈”两个专题展厅及两个场景展厅、一座汉画像石长廊,形成“3+2+2+1”的展陈体系,全面展示邳州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历史。3个陈列展厅中的第一展厅“东夷肇始”,以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为重点,展现邳州灿烂辉煌的史前文明和“邳”字的由来演变。第二展厅“古徐王都”,以徐国始建、壮大、灭亡的史实为线索,展现上古方国徐国的兴衰浮沉和春秋时期都城的巍巍风采。第三展厅“长河流韵”,多角度展现邳州从秦到清历代王朝兴替、州县郡置、英雄名士和灿烂文化。两个专题展厅中的“西晋遗珍”展厅以全新的视角为切入,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全面展示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西晋下邳国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玉出昆冈”展厅则重点展现从史前到清代邳州地区出土、传世玉器的发展演变之路,反映“玉雕之乡”邳州在发展玉雕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动起来”,有效破解以往文物“看不懂”“接触难”等瓶颈?邳州博物馆综合运用LED大屏、触摸屏、透明显示屏、特装场景等多媒体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辅以逼真生动、复杂多变的智能照明系统,有效调动观众多种感知通道,构建起“文物+遗址+场景+时代”有机结合的视觉传播体系,提升观众互动体验感,增强了趣味性、教育性。聚焦纳玛象门齿化石、鹦鹉螺杯、青铜编钟、石编磬、金五铢钱等珍贵文物,采取放大细节展示、挖掘文物故事、优化展陈流线、辅助语音导览等方式,让观众对重点文物、精品文物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此外,邳州博物馆还依托数字化手段,对展览方式进行智慧化提升,把博物馆搬到线上,推出“邳博云展览”,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博物馆。利用馆藏石质文物,实施“拆墙透绿”“增花添彩”,打造富有历史气息的生态游步道,提升馆区颜值和内涵,让游客目之所及皆是赏心悦目的美景。
       在这里,建筑可阅读、文脉可延续、历史可触摸、时尚可体验,“下一步,邳州博物馆将以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起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彰显地域文化,运用厚重博大的馆藏文物,进一步打造邳州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程卫说。
       邳州博物馆作为徐州市第一家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县级博物馆,凭借其丰富的馆藏文物、完善的展陈体系以及先进的数字化展示技术,在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尽管其在展示地方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认同感等方面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媒体传播方面,博物馆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尚未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和新媒体矩阵进行广泛宣传。此外,博物馆在新媒体运营方面也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还注意到纪念馆的布展设计合理、内容丰富,但游客数量相对较少。通过与游客和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该馆在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博物馆需要进一步优化场馆管理,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未来,邳州博物馆可以借鉴其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通过深化馆际合作、拓展数字化展示渠道、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邳州博物馆现场问卷访谈记录
采访对象:邳州博物馆游客
时间:2025年1月
地点:邳州博物馆

实践队员: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对邳州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和看法。请问您对博物馆的整体满意度如何?
游客:您好!我个人比较满意在邳州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我今年带着我的小孩,正好趁着他放暑假,带他过来参观一下,感受一下邳州的历史文化,培养他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也学习学习先辈们的智慧,希望以后能把他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实践队员:非常感谢您的反馈。那请问您对邳州的历史文化有什么认识呢?
游客的孩子:我刚刚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古代的东西,比如那个很大的象牙化石,还有好多漂亮的陶器。我觉得古人很厉害,能做出这么多好东西。
实践队员:这位小游客非常棒!再请问您对邳州博物馆这样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有什么看法?
游客:我觉得类似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这些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历史文化了解得不多,我觉得有必要通过博物馆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实践队员:谢谢您分享的宝贵意见。这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二)土山古镇
       从邳州市主城区出发,沿着邳睢公路一路前行,约20公里左右,便是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镇区。街中心一尊硕大的关公像似乎便是指路的标识,从关公像西行不远,一处刻有“土厚山重”的牌楼便映入眼帘。土山镇有着2400多年历史,因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起而鼎盛。土山镇历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现存的沈家大院、浴德池、王家大楼、魏家布庄便是土山古镇曾经繁荣芳华的真实缩影。
       土山古镇是土山镇的老街,镇上的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天顺三年(即1460年),先后于崇祯,雍正,道光,和民国进行过四次大型修复,整个庙占地面积20亩,是江苏省第一大供奉关公的庙宇,素有“北有文圣孔庙,南有武圣关公”之称,《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使其名扬中外。
       土山古镇虽经千年日月,但是保存基本完整,漫步在古镇,仿佛依旧能够感受到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壮怀激烈,依旧能够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昨昔。而浸润了千年文化的土山古镇,也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和传承,土山镇政府正在以关帝庙景区为中心,打造特色忠义古镇,文明古镇。继续扩大古镇景区范围,力争再现古镇雄风。
       土山关帝庙会是江苏徐州邳州南部乡镇最大规模的庙会,它的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土山关帝庙始建之时,初为民众自发的祭拜活动,后又逐渐集中在关帝的祭日举行祭拜活动,随着关帝庙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祭拜民众的增加,促使单一的祭拜形式逐步发展变化,祭拜的日期和祭拜活动内容也不断变更和丰富,慢慢形成了时间适宜,内容丰富和有组织的集体庙会活动。土山关帝庙会最初的活动名称为“祭日”,也就是群众自行祭拜关公寿辰的日期,这种内容单一的祭拜活动,从公元1460年土山建起关帝庙之后,先由不定期日祭拜,到固定期日祭拜,最初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后变更为农历九月十三日。在内容上由最初单一的庙内祭拜活动,逐步发展到与庙外的文化娱乐及饮食、农贸产品交易的商业活动相结合,但这种活动一直是无组织的自行祭拜活动,延续170余年。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土山镇已发展成为邳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镇,被称为“东徐州”,当地官府、商会、市民开始有组织的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庙会祭拜活动,庙会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庙内祭拜活动,庙外的文化娱乐活动,集市的商业活动结合一体,形成了统一完整的庙会活动。每年会期之前由庙会的“会头”召集有关成员研究决定当年庙会活动的有关事宜,使庙会正常有序的如期举行。
       自1942年以后,邳州一带战争、水患连年不断,土山关帝庙会便开始停会,关帝庙也随之香火惨淡,庙宇荒废败落。解放后关帝庙一度被作为土山小学使用,1983年,土山庙会又开始恢复,但因种种原因庙会又断断续续多年,直到2006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土山镇举行了关帝庙修复落成暨关帝庙会100周年庆典,成为土山关帝庙会历年中规模宏大也最为成功的一次庙会,现每年都正常举办,土山关帝庙已成为邳州著名的旅游景区。
据实践团走访调查得知,2005年土山关帝庙在邳州市及土山镇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启动了土山关帝庙和土山古建筑群的修复工程,恢复原庙址22亩(1500多平方米),恢复原有房百间,同时复建了后山的马迹亭及周围山上的关公磨刀石,马蹄印,张辽跪印马屁股等古迹;而土山关帝庙会作为苏北、鲁南最大的祭祀关帝的庙会,土山镇依托关帝庙举办的关帝庙会历史悠久,己举办上百届庙会,2010年“邳州土山关帝庙会”被徐州市政府列入徐州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总结来看,土山古镇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方面,古镇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江苏最大的关帝庙、三国文化遗迹以及明清建筑风格,成功打造了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修复古建筑群、举办关帝庙会等活动,土山镇不仅重现了古镇的历史风貌,还将其发展为集文化传承、红色教育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此外,土山古镇的文旅开发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入选省级文化研讨会和非遗保护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
       然而,土山古镇在文旅开发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尽管关帝庙会等活动形式丰富,但在宣传推广上仍需加强,尤其是在新媒体和国际传播方面,尚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扩大影响力。此外,古镇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未来,土山古镇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旅游服务、丰富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其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火石埠西南的邳苍分洪道内,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1957年被发现,1960年、1964年,两次一共揭露4025平方米,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刘林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分属两个时代。上层为汉代,发现有汉墓等遗迹;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堆积。遗迹主要为墓葬,也有零星的烧土面、灰坑和灰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骨、角、牙器等。陶器中的彩陶钵、骨角器中的骨雕简和獐牙勾形器、牙器中的猪头形牙饰等。刘林遗址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表层为耕土层,厚0.2~0.6米不等,为黄灰包沙土质,包含有少量的陶片、兽骨等。其下即为文化层,为灰褐土,内含红烧土粒,部分探方内发现红烧土堆积,该层包含有陶片、兽骨及陶器、石器、骨牙角器等,在这层的中部和下部发现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两次发掘,最主要的收获是一共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97座,方向在0~25度之间,排列有序,上下叠压达5层之多,分属6个墓葬群。葬式大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还有侧身直肢、盘腿葬、折头葬及少量的男女合葬墓。
图九 成员来到成员来到刘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刘林遗址地层和出土器物的研究,将其分为早晚两期,两期之间器物及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邳州刘林遗址的文化性质与邳州大墩子遗址、新沂花厅遗址同属于东夷文明大汶口文化题型,根据墓葬陶器组合及器形的演变,结合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可以推断刘林遗址的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具体为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对这一处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的研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墓葬随葬器物的多少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出土的生产工具也说明男子在当时生产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男女夫妻合葬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2013年3月5日,刘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墩子遗址,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下层为青莲岗期,中层为刘林期,上层为花厅期。大墩子遗址所在是一片平原,东有大道口、西北有竹园、西南有小冯家3个村庄,与遗址相距均在1千米左右。附近有东泇河、西泇河和宋家沟,东泇河(汶河)在遗址东约1千米,西泇河在遗址西约7千米,宋家沟(中泇河)邻遗址西侧,源出山东省苍山县(现兰陵县),经小冯家和凤皇庄入西泇河。大墩子遗址突出附近地面约4.3米,为一漫坡状的土墩,其范围因边沿受淤,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大墩子遗址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 ,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出土的文物具有强烈的仰韶文化特点,有的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彩陶遗存,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绘技术,同时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仰韶风格的彩陶器。比较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约略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出土的实物资料,见证了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同时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 。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京杭大运河傍依而过,是新石器至战国时代的遗址。
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梁王城遗址,发掘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4米左右,最深处达5米),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房址6座、儿童陶棺葬6座,龙山文化时期的浅地穴房址1座、墓葬1座、周代墓葬14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夯土台基1处、北朝—隋的大型石础建筑基址1处,发现各个时期的遗迹计灰坑122座、灰沟6条、井5口、道路3条等。通过对南城墙的解剖和东、西、北城墙的调查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梁王城是一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战国古城。
       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房址、作坊、窑以及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提供了重要资料,西周墓地的揭露为黄淮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以及徐国史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春秋战国时期宫殿基址的揭示对探讨梁王城城址的平面布局指明了方向。
       2013年3月5日,梁王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邳州市的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和梁王城遗址等文化遗址,不仅是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遗存,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文化演变和区域交流的重要依据。刘林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的大量墓葬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和贫富分化现象,同时揭示了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大墩子遗址则展现了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融,其丰富的遗物和墓葬为研究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梁王城遗址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层堆积和多时期的文化遗存,成为探讨古代聚落形态和区域文化交流的关键场所。
       然而,实践团注意到,尽管这些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宣传不足以及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其文旅价值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邳州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但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仍面临挑战。例如,部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设施相对简陋,缺乏系统的旅游规划和宣传推广,导致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此外,遗址周边的交通不便和配套设施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到访和体验。未来,邳州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通过提升交通便利性、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充分释放这些文化遗址的文旅价值潜力,使其成为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探索本地古文化起源与古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邳州市多个古代文化资源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片土地上厚重的人文历史沉淀和千年流传的人文风气。探索江邳州市的古文化起源与古文化资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邳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古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阶段。例如,大墩子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此外,邳州还拥有众多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寨山摩崖石刻、梁王城遗址、九女墩遗址等。这些古文化资源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更是邳州乃至整个江苏省的文化瑰宝。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探索古文化资源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邳州的古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深入研究和展示,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这些资源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古文化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古遗址、博物馆等,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古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邳州的古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邳州市在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部分古文化遗址的宣传不足,导致公众对其了解有限;部分遗址的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的参观热情。此外,部分古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仍需加强,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
       总之,探索邳州市的古文化起源与古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溯源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指引方向,更加团结的力量来应对挑战。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起源,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未来,邳州市应进一步加强对古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文化教育、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宣传不足:尽管邳州市的古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内涵,但邳州市市政机构在宣传方面仍显薄弱。许多游客对这些资源的了解有限,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兴趣,导致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未能将古迹文化景点等纳入考虑范围。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到访意愿,也使得邳州文化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交通不便:部分古代文化遗存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设施的欠缺成为制约游客前往的重要因素。许多游客在访问邳州时,可能面临交通不便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没有自驾条件的游客而言,前往这些景点的难度更大。这种交通瓶颈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流量和文化遗址的知名度。
设施不完善:博物馆的部分内部设施相对简陋或老化,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例如,缺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互动体验区以及舒适的休息区域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游客的参观体验不佳,进而影响他们对当地中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认同。
游客稀少: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交通不便和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邳州市内的古文化景点的游客数量较少。这不仅影响了邳州市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更不利于古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民族精神传承教育和旅游价值。
(二)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高邳州古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学校、机关等单位的合作,组织学生、干部参观学习。
优化交通网络:开通新的公共交通路线或增设旅游专线班车,方便游客前往参观。同时,在主要交通节点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和导览图,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完善内部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纪念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示效果,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丰富活动内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主题展览、文艺演出、研学旅行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
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古代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古代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
六、实践总结
(一)活动总结
       本次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在邳州市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古代文化资源的现状和问题所在,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沉积和伟大而宽厚亘古的民族精神。古代文化遗存不仅记录了历史,还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怕吃苦勤于奋斗的精神和价值观。它们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树立爱国情怀。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化资源能够增强公众对历史的认识和对民族国家意义的理解,以传承中华民族深刻的民族感情与坚韧的民族精神。面对古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邳州市应当携手人民群众,共同维护人文始祖的精神物质遗产,保持历史记忆,坚定伟大精神。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关注和参与古代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宣传工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邳州市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古代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实践亮点
1.聚焦县城文化,重温先烈精神
     通过深入了解和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段光辉岁月中英勇奋斗、牺牲付出的先烈们。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开展调研与讨论。我们通过线上问卷、走访调研等形式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古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情况,并积极宣传推广相关资源。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对本土古代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深刻认知并弘扬了民族精神。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作为青年学生应肩负起继承和发扬先祖们奋斗的民族精神的责任。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县城文化进行系统探索和传播推广的机会,也是一次锻炼自我、增长见识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相信通过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在未来能够将所学所感所悟延续下去,并以更加坚定而努力的姿态投身到建设美好社会之中去。
2.面向县城发展,提议文旅升级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当地居民及相关单位的交流,我们深入了解了邳州市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及其在文旅发展中的潜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尽管邳州市拥有众多古代文化景点,但邳州市政在宣传、交通和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优化交通网络、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活动内容等建议,以期提升邳州市古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参与度。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也明确了文旅升级对县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相信,随着文旅资源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邳州市的远古文化旅游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3. 后期宣传成果斐然
在后期的宣传中,团队的社会实践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社会实践过程性成果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剪辑制作的视频图文播放量突破了10000+,受到了校级媒体大学生校园网、大学生网,三下乡网报道。
(三)实践不足
1. 选题宽泛,难以触及根本
本次社会实践选题为从文物走向中华——邳州市古文化资源现状实地调研,实践内容也局限在对邳州市当地古代文化资源现有的状况进行的调查以及分析,尽管对当地人文历史起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发掘出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但本次实践活动很少能触及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本次实践活动的不足之一。
2. 形式单一,实践较弱
    本次社会实践主要形式为线上调研,线下参观与采访以及线上宣传等。参照部分优秀团队案例,在当地文化资源调研上,还可以采取大范围问卷调研、街道社区走访、先烈子女等方式。由于实践团全过程时间冲突严重、人手严重不足、实践经验缺失、经费支持不足等因素,很遗憾未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
3. 缺乏备案,人手短缺
由于成员之间时间冲突,线下实践开启时间晚,部分采访只能在线上进行,且部分内容只能通过过往的新闻报道进行补充。此外,全实践团总计5人,人手严重缺乏,个人任务压力大,成员间仅负责自己的板块,相互交流不足。
(作者:东南大学楚韵淮风社会实践团    来源:东南大学楚韵淮风文化实践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楼
 楼主| 发表于 2025-2-27 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邳州城市人文: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提出邳州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的情况!(简化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邳州刘林遗址、邳州梁王城遗址佐证邳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是华夏民族始起源地与中华汉文化始发祥地!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夏商周时期置邳国、徐国,春秋战国时期置下邳邑建置多变,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赢政建立秦朝首创实施“郡县制”改下邳邑始置为下邳县治所下邳城属楚国故地东海郡(薛郡分置,又称郯郡),下邳英雄豪杰辈出是历史上著名反秦抗暴起义源流地和“楚汉争雄”古战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打败建都彭城即今徐州的项羽,下邳城曾置为韩信楚国国都管辖泗水郡、薛郡、东海郡(又称郯郡)、会稽郡、陈郡5郡36县是中原地区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东汉至三国魏晋时期下邳县治所下邳城曾置为下邳国国都、下邳郡郡治,南北朝时期下邳一带曾置为下邳郡、下邳县、武州、安州、南兖州、东扬州、东徐州建置多变。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始置邳州,隋朝至宋金时期建置邳州、下邳郡、下邳县、淮阳军、邳州刺使州、邳州行省等,元朝至清朝时期建置邳州直隶州、邳州散州等。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清朝州府厅制邳州始称邳县直属江苏省管辖,在革命战争年代邳州行政区划建制多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特殊时期中共邳县行政建制隶属于山东省管辖,1953年1月复建江苏省将省会设置于南京市与此同时撤销“苏北行署区”邳睢县的行政建制并入邳县(今邳州市前身)隶属于江苏省徐州专区和徐州地区,1983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1992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实施邳县撤县建市设立江苏省直辖县级邳州市之后江苏省政府委托徐州市代管至今,同年年底,江苏省政府批准邳州市为江苏省内计划单列市享有地级市同等计划管理权限。2012年6月21日江苏省政府批复《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将邳州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红色热土邳州自古是“英雄之城”在中国近代素有“红邳县”之称,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红色文化圣地抗日革命老区,从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军和牺牲革命烈士人数江苏全省领先为建立新中国贡献巨大,革命战争年代邳州涌现出娄梦侠、李超时、徐怀云、解慕唐、戴蔚侠、魏云岭、冷启英、王树璜、唐东华、常德善、武广春和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一门三烈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其幼子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先烈。
      全党全军全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发祥地邳州是世界儒家文化圈信仰中心和中华多元文化信仰中心本身就是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中国义勇精神圣地!党在江苏地区领导的第一支正规红色武装力量通海如泰地区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邳州人李超时将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红十五军军长邳州人徐怀云将军、红十五军政委邳州人解慕唐将军领导组织的人民武装力量铺就奠定了党在华东、华中、淮海地区等抗战根据地革命大格局“枪杆子里出政权”。抗日战争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第二阶段邳州禹王山战役发生在邳州,党在苏北地区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建军地邳州,华东地区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共徐州特委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创建者、山东省代主席邳州人郭子化领导组织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于邳州文圣庙即邳城黉庙,邳州武圣庙即邳州土山关帝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忠义仁勇”中国义勇精神发祥地这里是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成立地后为主体改编为邳州血统的勇士部队陇海南进支队(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九旅、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三师)现发展成为武警机动师63师。
      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热心提出邳州历史背景和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的情况!新中国的建立与邳州历史关系很密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圩歼灭战打开了“胜利之门”发生在邳州,全党全军全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战斗精神发源自邳州每年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来此缅怀革命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建议人:邳州仁人龙泉利剑笔名东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