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
最近利用闲暇,重读了一遍《红楼梦》。虽然之前已读过三次,但这次读完的感受却与从前大为不同。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初中,十几岁的豆蔻年华,人生像一张白纸,只把《红楼梦》当作一个爱情故事去读;再读已是工作后,但毕竟涉世未深,觉得《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生百相,更像一个小型社会,所以更多把它看作一部“人际斗争学”;第三次读《红楼梦》,已经成家生子,开始理解贾府这个大家庭里各个身份角色的心理,哀叹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与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这次在不惑之年的第四次品读,让我更加感慨于大观园的繁盛衰落、主人公的命运多舛,并深深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世事变迁及命运无常的深意。在人生的中年,经历过沧桑,品尝过得失,更能感同身受林黛玉在家道中落、寄人篱下背后的那一份自卑自怜,也能了然刘姥姥在贾府落败后的倾力相助于现实社会是多么珍贵,同时也深深懂得人生里的一切都有因有果,缘去缘来……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深以为然。
年轻时,我们读书是为了汲取知识、为自己积累文学素养,读到一些超出生活阅历的书时,可能读不透其中的精髓,比如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余华老师的《活着》、世界名著《飘》等,二十岁读与四十岁读的感受一定不尽相同,二十岁时懵懵懂懂,若有所悟,四十岁时一切尽数了然于胸。这正所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走过人生之路后,再去品读那些带着岁月沉香的文字,会收获更多的领悟,让自己豁然开朗。所以,任何一本好书,一定不能只读一遍,年轻时读过,中年、老年后仍要去细细品读。用一颗被生活锤炼过的心去读,才能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相遇。
同样的文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大体是因为读书的人虽没变,但读书时的心境却变了。人生的经历丰富了成长,也慢慢增厚了生活的阅历,带着一颗经世之心去读书,更容易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境,在精神和思想上给自己以启发,让我们变得更加通透与智慧,从而以一颗更加豁达、从容的心去面对生活。想必这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的意义所在。
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写道:“人活着最重要的事不是做学问,而是热情地生活。”我想,不论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多读书,勤思考,用读书收获的觉悟,重新去发现生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