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4|回复: 13

岔河林子村原名何家洼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16 1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邳州的何氏,《何氏谱充》言明“邳州何韩不分,不忘其末也”,均因张良击杀秦始皇未成而遭“天下大索”,造成韩人和张良氏族外逃避难,幸得水划船逃至下邳,求得生存,并在邳内生活十年。据笔者考证,张良隐居岔河境内汉时称张家楼的村中(今称西桥头),村东牧猪河、圯桥、读书山、子房村、圯下村、讨饭山等河、村、山、桥名,均为百姓纪念张良而命名,名称仍沿称至今,并有很多有关张良的故事留传至今。现云坛山后仍有当时名为“何家洼”村落遗址。其随从及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均聚居在平川之地的河边或山边的洼地。张良改韩姓为张,名良,其族人韩人改姓为何,(古时河何荷相通),但堂号避洼,以“三高堂”为堂号。又一说:“三高”源于张良事件,一是张良逃难后,“圮桥得黄石公兵书”为高人相助;二是率兵西征遇刘邦封军师为高人任用;三是弃官隐居官高名就两全齐美为高谋远虑,故后人以此为“三高堂”。从邳州何氏现今居住情况调查,仍是居住河边为多,居住山边的也是平川洼地,这说明宗谱诏示后人的作用。在邳州何氏堂号:三高堂。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
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
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
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
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
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
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
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
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
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
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先有“何”字,还是先有何姓?“何”字与何姓有无内在联系?
据有关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
在我国的“字书”、“辞书”和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写法至少有20种,义项也有数十种之多。
甲骨文中的“何”字,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形状。
“何”字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也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
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姓无内在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明崇祯十二年(1639)木活字本,彝伦祠刊。存三册,存卷三、五、六。纪事至明崇祯戊寅(1638)。会修十二宅派。上海图书馆收藏,见国家图书馆网站。
存卷为列传(行传)。卷三伟、韶、斌、腾、镇、瑛,瑛生二子文纵、文建。文建天字行一世至曹字行四十世。卷五腾字行四十三世至启字行四十四世。卷六启字行四十四世至裂字行四十六世。
一世祖文建,东晋时由分水楮树村迁居淳安富昌(文昌)。
注:民国瑶山何村谱称明崇祯十二年谱“其中讹伪甚多”,专门列订讹一篇。

何氏,本姬姓,唐叔虞之后,有食邑韩原者,因以韩为氏。传至韩安王嫡子韩 允,生而左手有纹曰“何”,初封陈留侯,为避秦虐,易韩为何,是为何氏始祖。迨西汉成帝鸿嘉三年癸卯, 何嘉任庐江长史,居庐江潜县从新都乡永贵里石塘村,是为何氏立郡之祖。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何腾从征有功,迁武陵太守,转下邳太守,以中原多故,避地渡江,居於潜县(临安)受记乡牧亭,灵帝中平四年诏封牧亭侯,为何氏过江之祖。何腾孙何瑛,三国时期东吴大帝黄武三年调守睦州,居(桐庐)分水生仙乡九管楮树村,西晋建兴二年拜九真太守,是为何氏分水之祖。何瑛生二子文纵、文建。何文纵任西晋尚书祠部郎,守先人之旧庐,仍居分水。何文建公仕西晋惠帝元康元年拜宣城太守,秩满,罢官退处,至东晋永嘉元年丁卯八月从分水楮树村过塔岭而至淳安县东富昌村(安乐乡十六都一保舒村,塔岭下太有口,后改文昌)定居,后拜益州刺史,不赴,特诏授吏部侍郎,是为何氏迁淳始祖。
南北朝时期,何文建七世孙何妥,生子三岳、幼成、道覆。何岳,抱育汤温村何文纵八世孙族兄孝谨之子何茂为嗣,何茂生子三福、子馀、庆。何幼成生子何玖,何玖生二子子朝、子探。道覆生子何韶,何韶生二子子仲、子龙。(瑶山何村谱辨讹称幼成子韶,道覆子玖)
唐明皇玄宗十八年庚午子余公兄弟分为五房各居住(前五房):
长房子朝,子孙何兴、何汉居上大酉村,后派江坑(姜坑)。
二房子余,居富昌村,后派建德石塘及安仁、分水生仙柳柏等处。
三房子仲,其子德衡居庙下,后派郎洞、龙江源,又派潭江、仁寿、酉口、应上曰洞口,又迁倒水坂及永平(长乐乡八都团圞山,有何宗、何丙、丙三,今屏门乡潭上)。
四房子龙,居富昌,后外徙,西河为此派。
五房子探,居富昌村头,宋宣和间遭方腊兵绝。
何子馀生子三惠期、惠信、惠朗。惠期宗派居上村,以惠信长子晚秀为嗣,后分居宅上、潘典,宅上子孙徙外。惠朗子孙俱徙安国县。惠信次子思抱,传至唐末20世何旻,为户部郎中,生子四孙、恩、彦胡、近,谱称大四房,近居横岭后,彦胡官至大理评事(俗呼为三评事),繁衍最盛。何彦胡三子,长显,无传,三远,徙居建德石塘村,次隆(龙),派衍最繁。北宋,何隆子23世何蠲,生子五琎、琜、儇、稠、仲弓,谱称小五房,儇公支最盛。
皇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崇祯谱作元年)十二月蠲公五子分五房各住(后五房):
长房 琎公,长子叔齐居巷口祖宅,九世孙奇孙居村头,次子仕衡居下吴村,十世孙德、孟四迁丰源。
二房 琜,长子子昂、第三弟仕伦子继居兑山下,次子仕宪、第四弟子仕禺子继居古楼(瑯洞)。
三房儇,长子耀卿于宋神宗熙宁十年丁巳居上坂庄新宅(上村),八世孙梦锡居曹山,十世孙景阳居杭州,十一世孙子玉居分水,十一世孙余子居潭头。次子耀光于元丰七年居村头新宅(下村,后为村心),十一世孙君辅、君亮居分水,十一世夔官居宜兴,十二世孙伯勉、伯渊居分水,十二世孙珎官居长乐。十三世希诚居长乐。
四房稠,长子尚方,次子理,居兑山下。理十世孙天寿居长乐。
五房仲弓,长子耀明、三子相如并绝,四子中甫,其次子仕廉居古楼。
何儇生子二耀卿、耀光。耀卿居上坂庄(上村),生子碧源、袞,碧源生公运、公泽,衮生世则。耀光居村头(下村),生子碧深。碧深生公允、公会。至明朝,公运、公泽、公会三房衍为三十宅派:
公运公下有莲湖、余子、幼道、伯大、仁礼共五宅派。
公泽公下有应魁、庭芝、华旻、梦楫、梦材、提举、炤之、清叟、南轩、应高、叔范、贤叟、吉甫、应麟、云龙、应芳、开秀共十七宅派。
公会公下有何周、士芳、联夫、何惠、伯良、子遇、承直、南一共八宅派。
1莲湖宅
公运公下长派大房冢支八世孙千二公官司务,出守金华,子景森,宋省元,孙第三曰曾九,迁(兰溪)莲塘,即地以名宅也。先后谱载又云,千二公任满遂籍居兰陵之莲塘岗(因聘按其世次年号未定,查旧谱中且有将琎公子孙曾八仍十二等夹入环公下派,又添千一公之不同者,缘地隔数百里,世隔数百年,无可征信,必须参核金郡兰邑志乘考其年历职名,再琎公派属何在,今当阙疑悬俟之。)(注瑶山谱宅派考列在琎公下,其他宅派均为儇公下,似凤山谱为准)
2余子宅
公运公长派大房二支九世孙景轰之中子讳余子,即立为宅名也。自余子公由文昌上村迁居潭头凤山下,成族建祠,匾曰彝伦堂。
3幼道宅
公运公长派上二房七世孙枢公次子讳云龙,立名幼道为宅。旧谱传四世而止。其兄千九子景全,古谱注迁太平高山。(因聘按崇祯间添出太平乡,未知本邑之太平乡或别处之太平府县等。乾隆间,竟以徽歙之太平乡为是,究未可定。明谱又注景全之孙成迁者,道光乙酉续谱再以徽歙之太平地名高山增续。)
4伯大宅
公运公次派下长房七世孙讳槐,子名俊龙,取名伯大宅。旧谱于派下传四世而止。
5仁礼宅
公运公次派下二房七世孙讳椿,取名仁礼宅,生三子,长士龙,旧谱传四世而止,次应龙,子景阳居杭州,三子友龙之七世孙旻德,迁居栅源汪坂。
6应魁宅
公泽公长派大房冢支七世孙梦锡公长子讳应魁,立宅名为应魁。旧谱传四世无续。
7庭芝宅
公泽公长派大房二支七世孙梦锡公次子讳庭芝,即以为宅名。公之曾祖遵自文昌上村徙居曹山,至曾孙讳贤,字伯清,转迁南塘(又称富锡),分门蕃衍,成族立祠,扁曰振伦堂。又曹山庭礞公七世孙德辉,子永忠,赘居茶镇对河乌沙埠,今亦立祠祀。
8华旻宅
公泽公下长派中房一支长八世孙梦松,旧名元八,立宅为华旻。古谱仅传五世而已。瑶山谱作华闵宅。
9梦楫宅
公泽公下长派中房一支次八世孙讳梦楫,即以讳为宅名也。崇祯间失载。旧谱传七世后未续。
10梦材宅
公泽公下长派中房二支八世孙讳梦材,即以为宅名,世居文昌,奉祀事于继善堂内。六世孙景芳抱塔岭方甥讳鑑为嗣,其兄弟景侔、景柔、景畴、景隆及景確、景续、景将、景仍、景德等俱不能续。今所传者景芳之绍派耳。
11提举宅
公泽公下长派中房三支八世孙讳梦桂,公征提举,以职衔为宅名也。同弟应祖居文昌者,今不能续,惟应祖十世孙益进赘居清平乡查岭,尚可延衍。
12炤之宅
公泽下长派中房四支八世孙梦杓公,子讳炤之,即以为宅名,世居文昌,内四世爱同住水碓后,又资政迁张京坞口庄前,六世逢原又由文昌迁栅源塘白口。其先皆以积庆堂奉祀。瑶山谱作照之宅。
13清叟宅
公泽公下长派小房一支八世孙应奎之子讳涯,字清叟,即以为宅名。旧谱传三世即不续。
14南轩宅
公泽公下长派小房二支九世孙讳泗之子讳崇,字南轩,即以为宅名。旧谱崇传即不续。
15应高宅
公泽公下二派大房一支八世孙应高,即以讳为宅名也。生二子,清之名甲(瑶山谱,朝奉天师,赐号若水真人),旧本传二世止,沂之名科,传二世有仲庸,居卯里,子孙居梦真公墓前。(此因聘公遵康熙谱注也。乾隆谱云四世孙思道生四子,第三子严英之子祖惠迁昌化八都西坑居焉。)
16叔范宅
公泽公下二派大房二支八世孙应全之子讳叔范,即以为宅名。其弟应星之子叔芳亦隶此宅。世居文昌,今全公派已式微,惟星公下长派八世孙訚,迁何坂头,建流光堂以奉祀事,余皆上村住前房。又漆屋下后有郁公派下名同经、同度,迁酬源,四世而止。望公派下文襄,居下吴。文汉,迁丰源。庸公派下六世有沙堤绍入方惟进(何云禄子),其子孙迁三路、富锡不等。安公下长子五代孙之權,迁塘边住,今无考。三子讳渢,迁漠川,立祠扁曰世美堂。又星公下次派八世孙輗等徙徐坂住,立有培德堂。
17贤叟宅
公泽公下二派大房四支八世孙应宾,立宅名为贤叟。旧谱止传三世。后天启三年得於潜宗家讳大潮者,持来彼地所迁总谱云,宾有二子深之、松之,深生斗元,斗元生四子良、信、明、廉,由富昌迁於潜杉村,尚有子孙。
18吉甫宅
公泽公下二派小房长一支八世孙应炎之子讳济之,字吉甫,即以名宅也。分二派,道宣公下一建性初堂总祠,又建荣亲堂,乃四世继孙赐公所祀,道敏公下一建留庆堂,绍正公所祀。一住下龙田,建绍大公所祀,又明时致广、致信、致满公,绍明公,俱迁家西之富有村住,满公建致和堂在焉。
19应麟宅
公泽公下二派小房长二支八世孙讳应麟,即以为宅名。旧本传二世止。
20云龙宅
公泽公下二派小房次一支八世孙应龙,以弟讳云龙立为宅名也。旧本传四世止。
21应芳宅
公泽公下二派小房次二支八世孙应芳,即以为宅名。崇祯间失载。古谱中传四世而止
22开秀宅
公泽公下二派小房末一支八世孙仲龙,取名为开秀宅。崇祯间失载。古谱中仲龙之伯讳申,生三子曰廿四曰洙曰孟龙,亦隶于开秀宅,并迁无锡住。本支有讳招三,居下潘,传三世即不续。
23何周宅
公会公下长派大房一支八世孙兰孙,幼名周,即并姓为此宅名。弟诚孙,亦隶焉。同建郡司府第,扁曰敬爱堂。兰之次孙伯勉,迁分水县七管(古谱注此,未落地名,今阙存之),三孙伯惠居旧址,传四世长元孙周尚,徙居十二都洋塘(杨塘),另建祠曰敬爱堂,三元孙曾元,迁居富阳县胡源港。惟四元孙真生住本族。后至诚之长子君亮,元时居分水生仙乡(诸睦村),次曾孙僧宝,字彦祥,迁金华(未注地所,只阙存之),三曾孙胜四徙居四管塘源,又诚之次子君辅生伯济,居录録坑,次伯明赘居楮树村,明子讳莹,字希鲁,复住楮树村凤凰山下,奉祠祀亦曰敬爱堂。
24士芳宅
会公下长派大房一支九世孙讳士芳,即立为宅名。旧谱只传三世。至天启癸亥得於潜古本,查知日宏生睦龙,睦龙生景孙(乾隆谱写为景傅,存疑),景生芳,芳生伯友,迁居宜兴(今依前谱,不加增辑)。
25联夫宅
公会公下长派二房长支八世孙绳孙,字联夫,即为宅名。后十二世孙讳克恭,字敬德,任分水司训,修辑宗谱,十三世孙官司务讳富中,皆世居文昌。前谱又云友端(系富中嫡侄)居本邑粗龙源。(后迁尚贵寺上首)
26何惠宅
公会公下长派二房次支六世孙梦极(此惠字疑系原讳),并姓称为何惠宅。旧传五世而止。(瑶山谱其后居十二都源洪川坪,又分居东辉)
27伯良宅
公会公下次派大房一支七世孙讳攀龙,以字取此宅名。旧本只载四世。后得於潜古谱,谓攀龙三子万三、三三、景星,星迁福建泉州,三三生士丁,丁生庆六,六生福三,迁於潜浮溪。(瑶山谱载其后一星迁福建泉州、福三迁于潜浮溪,福二由沙岭迁新城西山下,又安庆分迁桐江澜田庄。)
28子遇宅
公会公下次派大房二支七世孙会龙,字子遇,即立为宅名,世居郡马第花屋,至四世孙友谅于明时赘居本邑九都云峰山下,谅之孙有讳铨者,又徙居瑶山下居焉。今丁蕃族大,人望辈出,立祠奉祀,扁曰大本堂。
29承直宅
公会公下次派大房三支八世孙讳景文(卫龙次子),宋咸淳乙丑进士,官承直郎,即以名宅。旧谱传三世而止。后查於潜谱,载卫龙生三子景尧、景文、景武,尧生士器,器生翼子,翼生京赐,由文昌复徙牧亭之独角山杨家村居焉。
30南一宅
公会公下次派二房七世孙讳震龙(系操公次子继龙之弟继日严为嗣),原居花屋,其孙仕谊于元时迁建德县安仁站,有二子,长伯如,徙上舍,次伯宽,徙前陵(今遵古谱阙文,不加增揖)。(瑶山谱载,长孙椿福之孙道原复居汪源下坞、今银峰等处。次孙椿安之孙道远转迁分水南保、於邑烟口、昌邑白牛镇等处。震龙三孙士元迁白马居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何腾从征有功,迁武陵太守,转下邳太守,以中原多故,避地渡江,居於潜县(临安)受记乡牧亭,灵帝中平四年诏封牧亭侯,为何氏过江之祖。何腾孙何瑛,三国时期东吴大帝黄武三年调守睦州,居(桐庐)分水生仙乡九管楮树村,西晋建兴二年拜九真太守,是为何氏分水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据史籍《姓苑》上的记载,花氏起源于何氏,至于为什么改为花氏,已经不可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09: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岳飞案审判官葬身里水
里水勘查百年墓碑发现宋朝名臣何铸墓群遗址
记者近日从里水方志办获悉,该镇沙涌村委会湖州村小组发现一块重刻于晚清的墓碑,经过现场勘查,证实墓碑所在地广东劳动技术学校校址就是800年前荣朝名臣何铸墓群遗址,这位岳飞审判官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终于浮出水面。
这座墓碑坐落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山冈的半山腰,墓碑的碑身埋藏在土里,只露出个碑头,大理石碑头上刻着精美的花纹,依稀可以辨出其贵族之气。
那这个看似曾经身份显赫的墓主到底是谁呢,为了证实墓碑主人的身份,湖州村的村民们特意把碑身挖出来供里水方志办鉴别。在对碑文研究和与村人座谈后,墓主的身份真相大白,原来是宋朝北宋的名臣岳飞案的审判官何铸。
据《纲鉴易知录.宋纪》记载,何铸是北宋徽宗年间浙江余杭人,住在湖州。当时金兵大举南下,时任御史中丞的何铸积极支持前线的岳飞抗金,可没有想到大奸臣秦桧卖国,在皇帝的指示下命令何铸以试图谋反为由审判岳飞。何铸认为岳飞案是冤案,并斥责秦桧陷害忠良,拒绝判岳飞有罪。这时秦桧和皇帝使了个“调虎离山”之计,派何铸出使金国,其后岳飞终究被秦桧诬陷至死。
目睹了忠良被害,何铸对朝廷心灰意冷,再加上由于岳飞案秦桧一直怀恨在心对其进行迫害。何铸举家南迁直到在珠江边发现一处山明水秀,林木密茏的地方,弃舟上岸,购建田地,隐居于此。为了纪念故土,他把此处命名为“湖州”。于是何铸成了里水镇沙涌村委会湖州村小组何氏家族的先祖。
根据现存资料判断,何铸死后,他和夫人、两个小妾葬在一起组成了非常豪华的墓群。可能在晚清时墓群被毁于战火,于是何氏族人又在原来,墓址上重新修墓,现如今只留下墓碑。湖州村小组的何村长说,由于对先祖的尊重,他们没有对墓碑下的土地进行挖掘,所以没有办法知道下面是否还存有何铸墓群的遗迹。两年前,何氏族人集体筹资70多万修建了号称“里水第一家庙”纪念何铸。还准备重新雕刻何铸墓碑放在家庙供族人瞻仰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邳州西北徐山下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那就是曾经震撼18国,经历数千年洗礼的沙庄村,其实在古代沙庄村叫何家庄园,那时候沙庄村比较繁盛,地方霸主何员外文明当世,称霸庄园,后来突变一夜间这个庄园东北边都变成了黄沙,于是慢慢地这个庄园就变成了沙庄村韩信年轻时,遍访名山,广交豪杰。听说下邳徐山沙庄蔽江淮,北控齐鲁,是兵家必争之地,韩信便决定到下邳徐山沙庄去。韩信从淮阴出发,日行夜宿,不几天就来到了下邳沙庄地界。这天,韩信走到山腰间,太阳就落山了。他看见徐山下有一村庄,想在村里歇宿。走到村子一看,沙庄何氏庄园,门前有个亭子旁边一张石桌子,两边坐着一老一少,在用黑白两色西瓜子下围棋。韩信上前自报姓名,说明来意。老人起身让座。说:沙庄屯何员外请他师徒喝茶,无聊之时下棋,何员外准备的饭菜都快凉了。如果你不见外的话,咱们就一起用餐吧!"韩信也不推辞,于是三人一起走进何员外府吃了晚饭。饭后,走到亭子老人又邀请韩信一起下棋。韩信闲着没事做,就坐了下来。月亮高照,老人把白瓜子递给韩信,自己用黑瓜子。两人又下起了棋。前两局各有胜负,第三局老人摆兵布阵,步步紧逼;韩信寸地必争,一着不让。老人摆出一个"卧虎阵",韩信却来了个"敲山震虎"脱了脸。老人暗暗赞好,又推出一个"困龙阵"。韩信一看便明白,这是一个绝阵,不好攻破。他顺手捏起一个白西瓜子,在额头上擦来划去思索对策。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韩信用个"生云走龙"法,没走几步,便把黑子吃个精光,韩信又赢了第三局,连忙起身道歉。老人道:"将军不必多礼,胜败是兵家常事。老夫便是黄石公,在此等候将军多日,有一言奉告:秦未伐,留沙庄,且种瓜。”韩信听说是把圯桥授书张良的黄石老人,连忙叩头求教。黄石公感谢何员外,安顿韩信后就回到了黄石山,韩何不分本来就是一家人,韩信则留在何员外家小住。第二天清早,韩信就在沙庄东徐山前开了些地,把这颗白瓜子埋在地里,施肥锄草,精心培植。这棵西瓜子长得也神,下种三天发芽,发芽三天放叶,放叶三天吐须,吐须三天蔓藤,蔓藤三天就开了三朵花,这三朵花三天结了三个瓜,又过了三天便瓜熟蒂落了。三七二十一天,韩信收了三个白西瓜。这白西瓜大得出奇,三个正好卧满三分地。韩信把这三个大白西瓜搬到山上,用数块块大石头垫牢,搭成了一个大瓜屋,传说瓜屋之前很大,可融数人休息,如今只剩下三块巨石了。八月十五月儿圆,韩信把沙庄村、张家楼、何家洼的老百姓都请到山上来,吃瓜赏月。大家切开一看,瓣白如玉,尝一口,清凉入脾,甜到心窝,便高兴地把它叫做"韩信瓜"。何员外等把韩信瓜子带回来。第二年春天种下地,结果家家西瓜大丰收,户户日子过得甜。一传十,十传百,下邳远近的老百姓都来讨瓜子,韩信就把自己选留下来的瓜子送给大家,让大家种瓜养家糊口。
后来,韩信跟刘邦打天下立了大功,被封为楚王,建都徐山沙庄。沙庄人没有忘记韩信的好处,就在八月十五这天,挑最大的"韩信瓜"送给他品尝,韩信推辞不掉,便把大家送来的西瓜切成片片,分送全军将士一起吃瓜赏月,欢过团圆节。没过几年,吕后借故杀了韩信,沙庄村的何员外等人为其鸣不平,就把韩信当年倚石而宿的那座山叫倚宿山,南边的村子叫倚宿村。
    那时候徐山西边的沙庄村还是没有沙子的,都是黄土地,当年云台山比较平平,接着何员外带人在其上建造云台寺,取土沙庄东,寺庙建成后突然风起云涌伸手不见五指,风平浪静后沙庄村东北到处都是黄沙,庄主何员外看后非常高兴,他组织家丁靠近山边种植板栗、银杏、核桃等树木,沙土地非常肥沃,种植红薯、花生特别是韩信瓜每年都是自然出土生长,并且每颗都结好多瓜,从此何员外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当年沙庄村特别繁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的老沙庄村早已不复存在了,那时候沙庄村是临山而建的,明清时期出了不少文物,但何家洼和沙庄村的何姓人家仍在附近繁衍生存,沙庄何员外的族人居住的何家洼村后来改成了云台村,如今和圯桥东村合并了。
如今的沙庄村何姓仅有800余人了,犹豫三面环山,每逢雨季山水奔流而下,解放前沙庄村三面环水,村民们都在圩里,如今山周围都做了山圩大堰,山水已经不在流经沙庄村了,沙庄村也找不到圩里圩外的界限了,沙庄村。顾名思义,沙庄沙多。“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正是因为沙,沙庄村生发出许多美丽传奇的故事。“韩信瓜屋”、“三白西瓜”,成为今古传奇,老少皆知。一亩林地到了夏天能捡回2000元的蝉蛹,引来八方村民“拾金”,几乎成为天方夜谭。更传奇的是,这个村的老支书何凤贵、何凤睿等带子村里人经历了解放战争,村里的人口和姓氏也多了起来,解放后在打孟良固时荣获过一等功的孟宪斌来村里担任支书,他解放高密的战斗中,曾被嘉勉为“独胆英雄”,并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功臣,却不愿进城当官,硬要回到穷山村,带领乡亲们治沙治水闹翻身。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孟宪斌八岁时,父亲在饥寒交迫中去世,孤儿寡母不堪忍受乡绅欺压盘剥,只得四处流浪乞讨,在饥饿恐慌中度日。
1938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鲁南苏北地区,孟宪斌亲眼看到,日军所到之处,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惨不忍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孟宪斌,从小就养成了英勇不屈的性格,在地方党组织的宣传教育下,唤起了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决心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求得翻身解放,不怕困难艰险,积极参加家乡的抗战支前活动。1939年1月,年仅17岁的孟宪斌带着国仇家恨,毅然参加了由钟辉将军领导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紧握钢枪,投入到苏鲁边区抗日游击活动中去。
参加八路军之后,孟宪斌在党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革命队伍里,严守革命纪律,苦练杀敌本领,战斗中勇于冲锋陷阵,从班长、排长,直到升任连长,不到25岁就成长为会带兵、能打仗的一线指挥员。他带领的连队,官兵团结友爱,作战勇猛顽强,在皖南、洪泽湖、孟良崮、南临西和攻克高密县城等战斗中,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被誉为战斗模范连。在围歼国民党张灵甫精锐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中,他荣获一等功。在解放高密城的攻坚战斗中,被嘉勉为“独胆英雄”并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高密是扼守胶东半岛的门户,是国民党军继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后龟缩固守的胶东重镇。1947年11月,孟良崮所在团奉命攻打高密县城,该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敌人用两个团的兵力重兵把守。孟宪斌连的任务是攻打东大门,发起进攻后,敌人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疯狂射击,孟宪斌连的战士一批批爬上城墙,又一批批倒下来,战斗进行数小时后,全连130多人最后只剩下他、副指挥员、文书和理发员四个人了。这时,副指挥员和文书争着要上,被孟宪斌一手拉住,说:“我是连长,听从命令,我和理发员上,你们掩护,不破此城,我誓不罢休!”说完,他带领理发员跃出战壕,直往城下扑去。在敌人密集的弹雨中,理发员壮烈牺牲,他也多处负伤。这时,孟宪斌坚定一个信念:“坚持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把城门攻下!”孟宪斌不顾伤痛,以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使出最后的力气,终于登上城墙,跳进城里,人却昏迷过去。待他醒后,发现一群敌人正在向他搜索过来,他急忙钻进尸堆中,没被敌人发现。敌人刚要离去,他机智地举起匣子枪,“砰!砰!砰!”一连点倒几个敌人之后,紧接着使出全力将几颗***扔向城门口。只听几声“轰”响,城门被炸开了!随后,我军后续大部队蜂拥而入,很快解决了战斗,全歼了守敌。这时,孟宪斌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他像带兵打仗一样治理沙滩,“孟宪斌回来了!”1949年8月,孟宪斌带着浑身伤疤和十几枚功勋奖章复员回来了,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这时,他的左臂已失去功能,头部和腿上 留下两块弹片,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按政策,孟宪斌回到地方后理应得到照顾。乡亲们也说,孟宪斌为保家卫国有功劳,政府会给好待遇养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5: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孟宪斌可不这么看。他说,保家卫国那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也是我自觉自愿。打仗“挂彩”是免不了的事,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还能活着回来,就是幸运了。再说,上级和部队给了我这么多荣誉,这就够了,没去想那么多。”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更不讲职务高低。当上级任命他当县民政科长,他婉言推辞。让他当面粉厂厂长,他说那个干不了。后来,干了一阵战后救灾和土改工作负责人后,1955年,他干脆辞掉所有“拿钱”的职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沙庄村,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自救互助和建立合作社运动。
沙庄村不大,村周围山岭起伏,沙滩连着沙滩,地薄人稀,粮食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艰苦,几乎年年吃救济。孟宪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带领乡亲们,从解决温饱入手,打个翻身仗,早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他一边带领大家开挖沟渠,改造沙荒,兴修道路,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一边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成立起铁木、编织等副业合作社,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增加集体收入。
为了彻底改变土地沙化严重、广种薄收的状况,他起早贪黑地在地头、田间转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摸索出深翻沙地种西瓜的“土办法”,在群众中推广开来,使原来几百亩连草都长不出来的荒沙坡,结出了又大又甜的西瓜,成为当地特产。方圆几十里至今流传着“涧沟的萝卜沙庄的瓜,吃了一口甜掉牙”的赞语。
沙庄西瓜出了名,能卖好价钱,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的生产热情高涨起来。孟宪斌趁热打铁,又带领大家大搞植树造林,改造荒山,大力改变自然环境。1957年和1958年冬春季节,他风餐露宿在石坡沙滩上,搞规划,调树苗,刨树坑,运培土,一干就是十来天不回家。原已伤残的左臂磨出了血,带伤的双腿遇到阴雨天刺心地疼,他不管不顾,带领大家硬是在五座山头和十几条沙沟上栽了12万棵各种树苗。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荒沙岭如今变成松吟柏唱,槐花飘香,杨树参天的宜人景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9: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长城镇位于苍山县城南21公里处,向西21公里与古镇兰陵相接。长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长城镇驻地为战国时楚国的襄贲邑。南北朝时期,长城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仅何姓一家就有许多文学家、天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诸如何承天、何思澄、何子郎、何逊、何敬叔、鲍照、鲍令辉等。
     其中何逊为南朝梁诗人,字仲言,史称他8岁能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何逊的诗在当时与刘孝绰齐名,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现代诗。他擅长书写离愁别绪及描写景物,他的诗句往往寓目即书,清新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情深意切,回味隽永。留下了“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游鱼乱水叶,轻燕逐浪花”等传世之名句。现长城驻地存其墓,立水而居,墓上槐柳依依,夕阳之下,别有肃穆之美。泽被之下,长城村人才辈出,民风淳然。因于水汪中,何逊墓又称“墓子汪”,197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何家楼台亭阁已荡然无存,但长城二村一棵老槐树作为何家的遗留物仍默默陈说着曾经的风华。此槐树又名咏梅古槐,单株,树围近三抱,高约10米,冠经8米,现已中空,因南朝梁代诗人何逊名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而得名。虽经千年的风雨,但老槐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其姿态古雅,让人留步凝注。为保护这株老槐长盛不衰,村中已在其周围砌起径约3米,高约半米的防护透明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09: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东海何氏家族在鼎盛时期,涌现出何无忌、何邕、何勖;何伦、何肹、何承天、何翼、何询、何僩、何逊;何敬叔、何思澄;何慧炬、何远;何长瑜,何子朗等史上有记载的17位家族名人,共同铸造了东海何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
东海何氏以什么支撑“东海家声远”
家声,即家族的名声、声望。“东海家声远”,意思即东海何氏家族良好的声望远播,遐迩闻名。东海何氏家族到底有什么样的良好“家声”?
分析东海何氏的历史,我们发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六大家族,即:何无忌家族、何承天家族、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何长瑜家族和何子朗家族。强哥今天并不专门介绍这几个家族,而是简要分析东海何氏家族有那些良好的“家声”。纵观东海何氏六个有代表性家族成员的主要业绩,我们发现东海何氏家族在“忠勇、思想、天文、廉洁、文学”等六个方面大大地“振家声”。换句话说,东海何氏正是靠“忠勇、思想、天文、廉洁、文学”等六个方面的成就支撑,让东海何氏良好的家声远扬。
1、忠勇。其代表人物是何无忌。何无忌(?-410),东海郯人。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外甥。曾与刘裕(后即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等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历官江州刺史、东海王国中尉加广武将军、进镇南将军等。何无忌忠贞坚定、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但容易意气用事,后在卢循之乱中与徐道覆作战战死。朝廷追赠侍中、司空,谥忠肃。
2、思想、天文。其代表人物是何承天。何承天(370-447),东海郯人。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东晋末年先后任辅国府参军、浔阳太守、南朝任尚书载丞等。何承天奏改的《元嘉历》,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何承天还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音律。何承天一生著述丰富,曾删简编辑《礼论》八百多卷,另有《前传》、《杂语》、《纂文》、《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大量著作行世。曾奉命撰修《宋书》,书未成而卒。
3、廉洁。其代表人物是何远。何远(470-521),字义方,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西北)。其父何慧炬,曾任南朝齐尚书郎。何远初仕于南朝齐,为江夏王国侍郎,转任奉朝请。后参预崔慧景与江夏王萧宝玄围攻宫城之事,事败后逃亡。后由北魏返回投奔萧衍义军,临时受命为辅国将军,他英勇善战,为南朝梁的创建立下了功勋。萧衍称帝后,何远任步兵校尉,并因奉迎之功加封为广兴男爵,封邑达三百户。后出任武昌太守。他一改先前倜傥风流的行为,谨慎为官。从此谢绝交游,拒绝请谒,克勤克俭,常常以自己的俸禄代替贫穷者交纳租赋。他上不送礼、谄媚,下不骄声傲气,同情贫弱百姓,疾恶如仇,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公”。人还在世,就被列进祠堂受人供奉。
4、文学。代表人物是何逊、何思澄、何长瑜和何子朗。四人为当时文学奇才。
何逊,南朝梁诗人,东海郯人。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宋员外郎何翼孙,何承天曾孙。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何思澄,字元静,南朝东海郯人,少年勤学刻苦,擅诗文,大文学家沈约在读到他的《游庐山诗》,大加称赏,自以为不如,并在别墅新建的阁斋中,命人题此诗于墙壁上,可见何思澄的诗在当时的影响力。著有文集十五卷。何思澄始任命南康王侍郎,升迁治书侍御史,最后任武陵王中录事参军。
何长瑜,南朝宋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人,知名诗人,为谢灵运之友。《诗品》有其评价,今存其诗二首。长瑜后又为临川王刘义庆幕府参军,以韵语嘲弄同僚,被贬为曾城令。443年,庐陵王刘绍聘为参军,赴官时遇溺而卒。
何子郎,字世明,南朝东海郯人。早有才思,工清言。太子詹事周舍与他接谈,非常佩服他的议论精辟,当时人称为“人中爽爽何子朗”。历官员外散骑侍郎,出为固山令,卒时年二十四岁。何子朗、何思澄与何逊因擅长文学而闻名,时人赞“东海三何,子朗最多。”何子朗有文集行世。
以上可知,东海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卓越建树著称于世,家族中多有文学奇才,成员多以文事出众,长期以来在家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在当时文化还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形成了家学的传统,实为可贵。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撰联赞美曰: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4: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也包括大型石窟、石佛,至今在不少地区还能看到没头或四肢残缺的石像、石碑、石刻。孔庙、关帝庙、老子、药王庙等无一幸免,把传统文化都付之一炬,这是对历史和人民的犯罪,我们也将无法找到民族的来路。旧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次巨大损失与浩劫。痛心疾首,可惜了,自毁文化的坚固长城。这些年很多姓氏都寻亲找祖,家谱是绝对的四旧所存无几,比如邳州姓何的,个人觉得东海何姓,堂号三高堂不会错的。必定邳州何氏在这里生存了几千年了,秦灭韩的时候,张良生活在岔河西桥头(张家楼)那时候韩性改何姓,后来又有些何姓改回了韩姓,林子村当时叫何家洼,何家洼基本上都是何姓人家,这些年邳州何氏寻祖三年,查邳州何氏来源:安徽潜山先迁至浙江余杭,后迁往江苏镇江润州大陆镇乱石桥何家,再迁至江苏邳州古村,同时在上海图书馆查有文字记载。个人觉得如今镇江丹徒下会何铸后人何氏约数千人,当年迁入古邳的也不会群迁。再者邳州何氏个人认为仍有之前的老家谱,邳州何氏人口超过万人,同时周边如山东枣庄一代也有好多邳州同宗何氏(只有邳州和枣庄一代班辈是:立树若青墩庆怀隆同德以保方可绍宗),还有宋朝 何铸举家南迁直到在珠江边发现一处山明水秀,林木密茏的地方,弃舟上岸,购建田地,隐居于此。为了纪念故土,他把此处命名为“湖州”。于是何铸成了里水镇沙涌村委会湖州村小组何氏家族的先祖。何铸死后,他和夫人、两个小妾葬在一起组成了非常豪华的墓群,另外镇江的以何其一烈士命名的村庄其一村的何铸幕也是近年修建的,还有马云老家嵊州竹溪乡上周村马氏:何姓改马,嵊州竹溪乡上周村马氏是由“何姓”改“马”发展而成的。这也是北宋时期,余杭有一个叫何铸的人,元佑三年(1088年)出生,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何铸为官清廉,辞官隐居,居无定所,常住寺观。何铸及其家人曾寓居上周村附近的灵岩寺,后就在上周安家。因为害怕秦桧追害,改名换姓,得知马姓为声望显赫的大族,遂改马。如今邳州何氏认祖何铸,同时将原族谱堂号由三高堂改回何铸的堂号,本人保留个人观点,也许镇江何氏当年有迁入邳州古村的一只,那后来呢,繁衍生枝。。。几百年族人在邳州有何记载?那几百年前或者说前年前的邳州何氏呢都是何铸的后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4: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破四旧,是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是指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常州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盲目地焚烧古典著作,捣毁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全国各地的各种宗教寺庙、道观、教堂等,绝大多数都受到不同程度毁损,石像、石刻就砸烂,木雕像就集中烧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