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岔河镇桥北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通过研究高效益农作物,科学种植,改变了父老乡亲贫困的生活面貌,他就是58岁的村民袁增芳。 1981年,袁增芳入伍前往山东某战区部队工作,在那里,他发现山东种植的很多经济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 “那边一亩地大白菜能产出3万斤,亩均收入3000多元。当时老家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产品单一,经济薄弱,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宽裕。”袁增芳回忆。 1987年, 袁增芳退伍回乡后,就一头扎进了土地,研究起蔬菜种植技术,曾经尝试种植过西红柿,但由于浇水不科学,出现裂果现象,种植其他蔬果也出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败。 经过不断摸索,袁增芳的种植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原本一个大棚只能收益一两万元,经过品种改良后,可以达到四五万元。去年,他种植的花生,一亩地收入3000多元。 自己致富了,袁增芳还不忘带动周围的困难户一起发展。韩沼则今年65岁,他和老伴两个人腿脚都不方便,就搭了个大棚,希望种点农作物增加收入。袁增芳知道后,建议他种茄子。“茄子的采摘时间是8天到10天,管理也简单,时间成本低,劳动强度也低,能有不错的效益。” 听了袁增芳的建议,韩沼则种植了茄子:“他随叫随到,直接去我大棚里,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他都会一一告诉我。”经过耐心指导,韩沼则的大棚从原本年收入2万元左右,增加到了如今的3万多元。 不仅本村,其他村的种植户遇到难题,也会找袁增芳请教。桥南村村民袁力承包了近20亩地,然而增量不增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一直困扰他。“袁增芳种地时间长,有经验。通过跟他学习管理、打药、施肥等,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 看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袁增芳心里也觉得充实很多。“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定帮他们解决,尽可能地为他们多做一点事情。” 只要所需,就有所为。这是袁增芳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已年近花甲,但袁增芳希望能继续发挥更多的余热。“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事业是和蔬菜打交道,能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村民,让他们共同富起来,就很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