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卜头唯一一张照片(8个月照的)
82岁的宋振镛老先生,是烈士小萝卜头的哥哥,经过走访,我们来到了老人的家中,宋老先生看上去精神矍铄。他详细向我们讲述了宋家一门三烈的悲壮往事,以及他和兄弟姐妹解放后的生活。
宋振镛家中兄弟姐妹7人,宋振镛排行老五。最小的是“小萝卜头”。1941年9月,父亲宋绮云随杨虎城将军奔赴抗日前线作战,把家人安排在西安市郊区蒲阳村。到了延安,后又被安排到西北军做思想工作。一次,特务以母亲的名义给父亲发封电报说:家有急事、速回,父亲不知家中出什么事,就临时请假,从抗日前线回到家,刚到家门口,忽然闯进一伙人把刚进门的爸爸带走,只有6岁的宋振镛急忙跑去告诉妈妈。妈妈跑到家门口,正撞见爸爸被几个人推上了马车,一家人眼睁睁看着爸爸宋绮云被抓走了。此后,妈妈不停地寻找爸爸的下落,可是,两个月奔走杳无音信,危险却在悄悄逼近。
父亲被捕后,母亲徐林侠进城到处打听。特务当局怕事情闹大暴露,一个阴雨天,在家门口,一个戴着鸭舌帽的人自称是宋绮云的部下,送来一张纸条,上写:“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看着似乎熟悉的字迹,妈妈问道:“宋绮云现在哪里?”来人说:“他工作太忙,脱不开身。请您明天中午和我一起去!”
晚上,妈妈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说:“我要去找爸爸,最多3天回来,爸爸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救中国,反动派才恨他,抓他,爸爸是没有罪的!”
第二天,妈妈抱着最小的弟弟宋振中出发了。4天过去了,不见妈妈的影子。到第5天吃完早饭,爸爸的警卫员王迁升带来个坏消息:妈妈和小弟弟也被抓起来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父母都被抓走了,剩下家中最大的二姐12岁,最小的妹妹4岁。时值冬季,家中的少量粮食很快吃完了,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扒树皮吃度日。王迁升叔叔送来的粮食也很快没有了。直到两个多月后,地下党组织派人送来粮食,孩子们才算躲过断粮一劫。
宋振镛的父母及当时才周岁的弟弟宋振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等地。在狱中严酷环境中,宋振中这个没有幸福童年的孩子营养不良,看上去脑袋大,四肢细小,有点像萝卜头,但非常可爱,大家怜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重庆地下党创办的《挺进报》在狱中依然出版,报纸很简单,一张纸条上就写几句话。如:“淮海战役辉煌胜利,歼敌60余万人。”“小萝卜头”为办好这张报纸作出了巨大贡献。“小萝卜头”凭着年龄小、不惹人注意的优势为狱中战友传递了很多重要消息,也使得狱中办报顺利进行。
整整6年,宋振镛的父母和弟弟杳无音信。直到1947年,父亲宋绮云突然来信,信中只说一家三口平安,没说自己身在何处,还说“你们最小的弟弟已上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宋振镛和兄弟姐妹们很高兴,由姐姐执笔回信。按照爸爸的指点,信要寄到“重庆歌乐山脚下的磁器口一位黄姓人士处收转”。宋老回忆说,那半年间两地通信不断,共计11封,其间还按爸爸的要求寄了一本字帖给弟弟,以及一张兄弟姐妹的合影。他说:“最后一封是由母亲写给我们的,但字迹大小、间隔不一。”实际上,那段时间正值抗战结束,国共谈判。宋绮云一家三口终于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所谓“小弟弟上学”,也是狱友们以绝食和罢工斗争得来的结果。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母亲身体极度衰弱且患了眼疾,完全是凭感觉写下家信。
从那以后,父母再次音信全无。宋家的孩子们再次和父母失去了联系。一直到1950年2月5日,新中国第一个春节前夕,宋振镛和兄弟姐妹们才得知父母和幼弟已于1949年9月6日深夜,被穷凶极恶的特务集体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63年国庆,宋家6个兄弟姐妹在北京第一次团聚。由于自幼分开,有几个之前从未见过面。大家像新生入学一样,每个人先报自己的名字,然后介绍这些年来自己的经历。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宋振镛,任解放军第二炮兵北京天龙高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为了还原父亲真实的一生,宋振镛和兄弟姐妹根据调查组提供的材料,从1964年开始走访父辈难友等知情人,脚步遍及除港澳台和西藏外的全国各个省市,走访寻找健在的历史见证人。他先后采访了韩子栋(《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提审了当年杀害烈士的凶手杨钦典……在《红岩》之外,更多的史料不知有多少次让这位烈士之后动容。
宋振镛老人说,父亲的一生不长,可我们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读懂:父亲宋绮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邳县,自幼家贫勤学,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到武汉中央军政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母亲徐林侠,1926年参加了黄埔军校,在武汉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党务训练班”,入了党,是位坚强的革命者。
1928年,宋绮云奉党的指示回到邳县,担任了邳县县委书记、母亲是县委委员。1930年,党又派他到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部队,一开始担任南阳《宛南报》主编,后到西安任《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宣传抗日,帮助杨虎城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10月,按党中央指示,中共西北特别支部成立,他是特支委员,党组织给他一项任务:促成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在宋绮云和革命同志努力下,1933年,“一致对外、共同反蒋”的秘密协定生效,由此还打通了一条“红色交通线”。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红军需要的医药、报刊、武器等物资,都通过这条交通线源源不断运往根据地。
宋老翻出老相册,指着一张标有“摄于1941年冬”字样的照片,说:“这是‘小萝卜头’留下的唯一的照片。”82岁的宋振镛老人注视良久。如果没有牺牲,眼前的稚龄幼童现今也当年逾古稀。
宋振镛和哥哥姐姐们曾多次前往贵州、重庆等地,到父母和弟弟“小萝卜头”被关押的地方,到他们被害的地方,凭吊和悼念……后来,人民政府将三位烈士的遗骨合葬在西安长安区杨虎城将军的陵园中,每年的清明节,去为亲人扫墓时,总是看到很多陌生人前来凭吊和祭奠,非常感动。
数十年来,宋振镛老人热心公益事业;退休后,深入学校作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作了数百场报告演讲,他整理编写的17万字红色回忆书稿《一门三烈》已于2014年2月1日出版。他说,我希望后人能了解当年革命先烈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爱党爱人民,努力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