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3|回复: 1

邳州西北徐山下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22 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常州
邳州西北徐山下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那就是曾经震撼18国,经历数千年洗礼的沙庄村,其实在古代沙庄村叫何家庄园,那时候沙庄村比较繁盛,地方霸主何员外文明当世,称霸庄园,后来突变一夜间这个庄园东北边都变成了黄沙,于是慢慢地这个庄园就变成了沙庄村韩信年轻时,遍访名山,广交豪杰。听说下邳徐山沙庄蔽江淮,北控齐鲁,是兵家必争之地,韩信便决定到下邳徐山沙庄去。韩信从淮阴出发,日行夜宿,不几天就来到了下邳沙庄地界。这天,韩信走到山腰间,太阳就落山了。他看见徐山下有一村庄,想在村里歇宿。走到村子一看,沙庄何氏庄园,门前有个亭子旁边一张石桌子,两边坐着一老一少,在用黑白两色西瓜子下围棋。韩信上前自报姓名,说明来意。老人起身让座。说:沙庄屯何员外请他师徒喝茶,无聊之时下棋,何员外准备的饭菜都快凉了。如果你不见外的话,咱们就一起用餐吧!"韩信也不推辞,于是三人一起走进何员外府吃了晚饭。饭后,走到亭子老人又邀请韩信一起下棋。韩信闲着没事做,就坐了下来。月亮高照,老人把白瓜子递给韩信,自己用黑瓜子。两人又下起了棋。前两局各有胜负,第三局老人摆兵布阵,步步紧逼;韩信寸地必争,一着不让。老人摆出一个"卧虎阵",韩信却来了个"敲山震虎"脱了脸。老人暗暗赞好,又推出一个"困龙阵"。韩信一看便明白,这是一个绝阵,不好攻破。他顺手捏起一个白西瓜子,在额头上擦来划去思索对策。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韩信用个"生云走龙"法,没走几步,便把黑子吃个精光,韩信又赢了第三局,连忙起身道歉。老人道:"将军不必多礼,胜败是兵家常事。老夫便是黄石公,在此等候将军多日,有一言奉告:秦未伐,留沙庄,且种瓜。”韩信听说是把圯桥授书张良的黄石老人,连忙叩头求教。黄石公感谢何员外,安顿韩信后就回到了黄石山,韩何不分本来就是一家人,韩信则留在何员外家小住。第二天清早,韩信就在沙庄东徐山前开了些地,把这颗白瓜子埋在地里,施肥锄草,精心培植。这棵西瓜子长得也神,下种三天发芽,发芽三天放叶,放叶三天吐须,吐须三天蔓藤,蔓藤三天就开了三朵花,这三朵花三天结了三个瓜,又过了三天便瓜熟蒂落了。三七二十一天,韩信收了三个白西瓜。这白西瓜大得出奇,三个正好卧满三分地。韩信把这三个大白西瓜搬到山上,用数块块大石头垫牢,搭成了一个大瓜屋,传说瓜屋之前很大,可融数人休息,如今只剩下三块巨石了。八月十五月儿圆,韩信把沙庄村、张家楼、何家洼的老百姓都请到山上来,吃瓜赏月。大家切开一看,瓣白如玉,尝一口,清凉入脾,甜到心窝,便高兴地把它叫做"韩信瓜"。何员外等把韩信瓜子带回来。第二年春天种下地,结果家家西瓜大丰收,户户日子过得甜。一传十,十传百,下邳远近的老百姓都来讨瓜子,韩信就把自己选留下来的瓜子送给大家,让大家种瓜养家糊口。
后来,韩信跟刘邦打天下立了大功,被封为楚王,建都徐山沙庄。沙庄人没有忘记韩信的好处,就在八月十五这天,挑最大的"韩信瓜"送给他品尝,韩信推辞不掉,便把大家送来的西瓜切成片片,分送全军将士一起吃瓜赏月,欢过团圆节。没过几年,吕后借故杀了韩信,沙庄村的何员外等人为其鸣不平,就把韩信当年倚石而宿的那座山叫倚宿山,南边的村子叫倚宿村。
    那时候徐山西边的沙庄村还是没有沙子的,都是黄土地,当年云台山比较平平,接着何员外带人在其上建造云台寺,取土沙庄东,寺庙建成后突然风起云涌伸手不见五指,风平浪静后沙庄村东北到处都是黄沙,庄主何员外看后非常高兴,他组织家丁靠近山边种植板栗、银杏、核桃等树木,沙土地非常肥沃,种植红薯、花生特别是韩信瓜每年都是自然出土生长,并且每颗都结好多瓜,从此何员外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当年沙庄村特别繁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的老沙庄村早已不复存在了,那时候沙庄村是临山而建的,明清时期出了不少文物,但何家洼和沙庄村的何姓人家仍在附近繁衍生存,沙庄何员外的族人居住的何家洼村后来改成了云台村,如今和圯桥东村合并了。
如今的沙庄村何姓仅有800余人了,犹豫三面环山,每逢雨季山水奔流而下,解放前沙庄村三面环水,村民们都在圩里,如今山周围都做了山圩大堰,山水已经不在流经沙庄村了,沙庄村也找不到圩里圩外的界限了,沙庄村。顾名思义,沙庄沙多。“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正是因为沙,沙庄村生发出许多美丽传奇的故事。“韩信瓜屋”、“三白西瓜”,成为今古传奇,老少皆知。一亩林地到了夏天能捡回2000元的蝉蛹,引来八方村民“拾金”,几乎成为天方夜谭。更传奇的是,这个村的老支书何凤贵、何凤睿等带子村里人经历了解放战争,村里的人口和姓氏也多了起来,解放后在打孟良固时荣获过一等功的孟宪斌来村里担任支书,他解放高密的战斗中,曾被嘉勉为“独胆英雄”,并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功臣,却不愿进城当官,硬要回到穷山村,带领乡亲们治沙治水闹翻身。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孟宪斌八岁时,父亲在饥寒交迫中去世,孤儿寡母不堪忍受乡绅欺压盘剥,只得四处流浪乞讨,在饥饿恐慌中度日。
1938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鲁南苏北地区,孟宪斌亲眼看到,日军所到之处,大肆进行烧杀抢掠,惨不忍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孟宪斌,从小就养成了英勇不屈的性格,在地方党组织的宣传教育下,唤起了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决心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求得翻身解放,不怕困难艰险,积极参加家乡的抗战支前活动。1939年1月,年仅17岁的孟宪斌带着国仇家恨,毅然参加了由钟辉将军领导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紧握钢枪,投入到苏鲁边区抗日游击活动中去。
参加八路军之后,孟宪斌在党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革命队伍里,严守革命纪律,苦练杀敌本领,战斗中勇于冲锋陷阵,从班长、排长,直到升任连长,不到25岁就成长为会带兵、能打仗的一线指挥员。他带领的连队,官兵团结友爱,作战勇猛顽强,在皖南、洪泽湖、孟良崮、南临西和攻克高密县城等战斗中,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被誉为战斗模范连。在围歼国民党张灵甫精锐整编74师的孟良崮战役中,他荣获一等功。在解放高密城的攻坚战斗中,被嘉勉为“独胆英雄”并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高密是扼守胶东半岛的门户,是国民党军继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后龟缩固守的胶东重镇。1947年11月,孟良崮所在团奉命攻打高密县城,该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敌人用两个团的兵力重兵把守。孟宪斌连的任务是攻打东大门,发起进攻后,敌人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疯狂射击,孟宪斌连的战士一批批爬上城墙,又一批批倒下来,战斗进行数小时后,全连130多人最后只剩下他、副指挥员、文书和理发员四个人了。这时,副指挥员和文书争着要上,被孟宪斌一手拉住,说:“我是连长,听从命令,我和理发员上,你们掩护,不破此城,我誓不罢休!”说完,他带领理发员跃出战壕,直往城下扑去。在敌人密集的弹雨中,理发员壮烈牺牲,他也多处负伤。这时,孟宪斌坚定一个信念:“坚持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把城门攻下!”孟宪斌不顾伤痛,以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使出最后的力气,终于登上城墙,跳进城里,人却昏迷过去。待他醒后,发现一群敌人正在向他搜索过来,他急忙钻进尸堆中,没被敌人发现。敌人刚要离去,他机智地举起匣子枪,“砰!砰!砰!”一连点倒几个敌人之后,紧接着使出全力将几颗***扔向城门口。只听几声“轰”响,城门被炸开了!随后,我军后续大部队蜂拥而入,很快解决了战斗,全歼了守敌。这时,孟宪斌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他像带兵打仗一样治理沙滩,“孟宪斌回来了!”1949年8月,孟宪斌带着浑身伤疤和十几枚功勋奖章复员回来了,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这时,他的左臂已失去功能,头部和腿上 留下两块弹片,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按政策,孟宪斌回到地方后理应得到照顾。乡亲们也说,孟宪斌为保家卫国有功劳,政府会给好待遇养起来。
孟宪斌可不这么看。他说,保家卫国那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也是我自觉自愿。打仗“挂彩”是免不了的事,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还能活着回来,就是幸运了。再说,上级和部队给了我这么多荣誉,这就够了,没去想那么多。”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更不讲职务高低。当上级任命他当县民政科长,他婉言推辞。让他当面粉厂厂长,他说那个干不了。后来,干了一阵战后救灾和土改工作负责人后,1955年,他干脆辞掉所有“拿钱”的职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沙庄村,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自救互助和建立合作社运动。
沙庄村不大,村周围山岭起伏,沙滩连着沙滩,地薄人稀,粮食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艰苦,几乎年年吃救济。孟宪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带领乡亲们,从解决温饱入手,打个翻身仗,早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他一边带领大家开挖沟渠,改造沙荒,兴修道路,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一边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成立起铁木、编织等副业合作社,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增加集体收入。
为了彻底改变土地沙化严重、广种薄收的状况,他起早贪黑地在地头、田间转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摸索出深翻沙地种西瓜的“土办法”,在群众中推广开来,使原来几百亩连草都长不出来的荒沙坡,结出了又大又甜的西瓜,成为当地特产。方圆几十里至今流传着“涧沟的萝卜沙庄的瓜,吃了一口甜掉牙”的赞语。
沙庄西瓜出了名,能卖好价钱,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的生产热情高涨起来。孟宪斌趁热打铁,又带领大家大搞植树造林,改造荒山,大力改变自然环境。1957年和1958年冬春季节,他风餐露宿在石坡沙滩上,搞规划,调树苗,刨树坑,运培土,一干就是十来天不回家。原已伤残的左臂磨出了血,带伤的双腿遇到阴雨天刺心地疼,他不管不顾,带领大家硬是在五座山头和十几条沙沟上栽了12万棵各种树苗。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荒沙岭如今变成松吟柏唱,槐花飘香,杨树参天的宜人景象。
当年的戴庄公社,岗岭连绵十余里,荒山僻岭,岩石裸露,沟壑纵横,荆棘丛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自古以来是邳北地区的蛮荒地带。1959年,公社党委作出绿化荒山造福后代的决定。但最大的困难是树苗短缺,如果要把所有的山头绿化起来,起码也得数百万棵苗木。如果买的话,一毛钱一棵也得几十万元,这在一穷二白的50年代,是笔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怎么办?就在公社领导一筹莫展的时候,孟宪斌主动站了出来,提出创办公社苗圃场,自力更生繁育树苗,解决绿化工程的当务之急。孟宪斌将整个徐山划归沙庄所有并更名为沙庄山,后来考虑徐山历史等的延续,仍将徐山改名为依宿山,东半面归依宿村管理,西半边归沙庄管理。那时候的山地归属就像国家之间的海岸线一样,不明确中相对明确。如今仍是半边归沙庄管理不对外承包。
公社领导赞扬孟宪斌的创业精神,并任命他为苗圃场场主。从此,他像当年带兵打仗一样,说干就干,雷厉风行,领着一帮姑娘小伙到山坡上安营扎寨,挥镐扬锹,甩开膀子,在闲置的沙滩上开垦出一大片苗木繁育基地。然后又翻山越岭,采集来宜林树种,当年就培植出一大批抗旱速生树苗,为全公社的绿化工作拉开了序幕。
孟宪斌以苗圃场为战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年轻人一起披星戴月,苦干实干,为公社的绿化工程提供了一批又一批苗木,一干就是十几年。现在,人们走进戴庄境内,时令为伊藤绿浪,山山叠翠接蓝天。那一棵棵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青松翠柏,像是穿上绿军装的威武战士,生机勃勃地布满了各个山头,它们像是骄傲的诉说着一个抗战老兵的传奇故事。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24-4-26 09: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干好本分事。真的是好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的动力。向老一辈功臣致敬。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