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93|回复: 2

中国银行保险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江苏邳州市“小蒜头”创造400亿元大产业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5-3 1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江苏邳州市“小蒜头”创造400亿元大产业
时间:2023年6月26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北京)
□记者 祖兆林
近日,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镇韩行村党支部书记张宁看着自家丰收的200亩大蒜欣喜地说:“去年农商银行给我提供了150万元的信贷,今年大蒜质好价高,保守估计有270余吨产量,除去人工、种子、化肥等成本,能净赚160余万元。”
邳州市地处黄淮地区,光照与雨量充足,土壤富含微量元素,非常适宜大蒜种植。邳州是全国三大大蒜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近80万吨,今年总产值将突破400亿元。
徐州银保监分局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精准发力,支持当地大蒜产业发展,创新“大蒜贷”“蒜商宝”等信贷产品,为蒜农、大蒜加工和销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金融支持。截至5月末,徐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大蒜产业贷款2400多户、金额7.54亿元。
日前,《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走进邳州,探究一头蒜如何形成400亿元产业集群。
“小蒜头”做成大产业
“今年大蒜价格比去年涨了不少,蒜农普遍收益不错。目前八成干、直径6.5厘米的大蒜田头收购单价为5元/斤,蒜头的亩均利润为1.1万至1.2万元。”宿羊山镇韩行村蒜农韩容先介绍。
红红火火的大蒜产业吸引了很多青年人返乡创业,韩容先便是其中之一。他先前在江苏扬州务工10余年,两年前返乡承包了160亩地种植大蒜。当时最大的苦恼是没资金,因无抵押物,跑了几家银行依然空手而归。正在韩容先一筹莫展之时,邳州农商银行挂职村官(宿羊山支行行长)贾壮创新思路,为韩行村整村授信金额320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韩容先的资金难题。如今,韩容先年收入近百万元,他兴奋地说:“种蒜一年收入抵在外务工10年。”
成立于2002年的江苏黎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黎明食品”)创始人张延怀表示,公司创业之初,宿羊山镇交通不便,大蒜信息不通畅,导致价格不稳定,但大蒜是健康食品,一定能致富一方百姓,“公司形成一定规模后,我把接力棒交给当时25岁的儿子张黎明,他大学毕业,有文化、脑子活。”
为改变宿羊山镇大蒜经营现状,张黎明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为筹资东借西凑,但不过杯水车薪,信贷难成为张黎明的一块“心病”。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邳州农商银行帮了他大忙。
说起金融支持情况,江苏黎明食品财务总监苏梅如数家珍,“邳州农商银行在公司初创期给予鼎力支持,不要任何抵押物和担保,从2002年的第一笔50万元贷款,到现在的8400万元贷款,整整支持21年了,还降费让利企业。”
在邳州农商银行等银行的金融活水滋润下,江苏黎明食品成为集大蒜、洋葱等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累计出口超6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带动周边500多户蒜农走上富裕路,每年仅季节性用工就达1000余人。如今,宿羊山镇的蒜农家家建起小洋楼,大蒜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千人授信支持万人创业
金融助,蒜农富。邳州农商银行董事长单体选对记者说,为更好地服务大蒜产业,邳州农商银行根据当地大蒜产业特点,在主产区宿羊山镇开设了(大蒜支行)网点。
此外,邳州农商银行还联合邳州市委、市政府开启了“千人授信支持万人创业”活动,形成走访工作常态化,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
宿羊山镇副镇长冯伟伟介绍,近年来,邳州市全力推动大蒜产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小蒜头”升级为“大产业”,成为邳州百姓致富的拳头产品。
邳州农商银行强化与江苏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新农贷”“惠农快贷”业务,分别对贷款服务对象、反担保操作要求、贷款手续及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实现3天之内快速核保,极大提高了效率,简化了贷款手续及操作流程,贷款最高执行利率仅4.62%。
不仅如此,在徐州银保监分局推动下,邳州农商银行选配业务骨干,在29个行政村担任“金融村官”,覆盖邳州市20个乡镇,乡镇覆盖率83.3%。
截至今年5月末,邳州农商银行发放大蒜购销、种植贷款达到6.26亿元,惠及个体工商户、大蒜购销商户、种植农户5400余户。支持深加工等各类大蒜龙头企业17户,发放贷款1.87亿元,发挥了农村金融“顶梁柱”的作用,带动周边农民5000余人就业。
让蒜农“旱涝保收”
“价格指数保险让蒜农实现‘旱涝保收’。”宿羊山镇白口村蒜农孙钱理说。
人保财险徐州市分公司创新地方特色农险品种,结合本地农险业务发展潜力和农业结构特征,开发了质量险、价格险、收入险等创新险种,拓宽农险覆盖面。
针对大蒜价格起伏波动较大,种植户抵御价格风险能力较弱问题,人保财险邳州支公司创新大蒜完全成本保险和大蒜价格指数保险。其中,大蒜完全成本保险金额提高到2500元/亩,大蒜价格指数保险每亩保险金额3120元。当大蒜价格低于均值时,农户将能获得保险价格补偿。
2022年,人保财险邳州支公司为1953户农户提供4361.95万元风险保障,为1904户蒜农因干旱或大蒜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赔付199.67万元,构建了多维度产品保障体系。
人保财险徐州市分公司聚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及“1+4+N”农业品牌发展(即1个区域公用品牌,4个分类区域品牌,县市区推出N个区域品牌),创新开办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全面保障企业地理标志侵权损失风险,为“邳州白蒜”等农业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保险+科技+服务”模式创新,在邳州试点“智慧农田”监测体系,监测大蒜种植面积10.27万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邳州市大蒜加工销售已形成产业链条,以江苏黎明食品、恒大食品等大蒜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了几十万人的就业。人保财险徐州市分公司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推出了财产一切险、鲜活货物运输保险保障企业生产;针对大蒜出口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状,推出了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推出了多种责任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切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障企业深加工和出口过程中的产业链条风险,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2楼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2: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上游新闻:“炒货之乡”江苏邳州市“炒”出400亿大产业
时间:2024年10月21日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日报主办)
炒货是江苏省徐州邳州市的特色产业之一。从最初的一口铁锅、一把铁铲支起的传统炒货摊,到工厂化、规模化经营,历经几十年发展,邳州逐渐发展为著名的“炒货之乡”。
据邳州市工商联发布数据显示,邳州市干炒业从业人员已达10余万人,零售门店4万余家,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占全国坚果炒货行业销售额的15%,约400亿元。
“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这句话说的就是邳州炒货。邳州炒货闻名遐迩,但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邳州炒货的发源地其实是在邹庄镇。
拥有近7万人口的邹庄镇,从事炒货行业的就有5万多人,线下店铺1.2万余家,每年“炒”出来的收入超20亿元,年销售额占全国坚果炒货行业销售额15%左右。随着邳州炒货声名远扬,邹庄镇也涌现出企润食品、苏太太食品、上海万林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苏太太食品负责人陆士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邳州邹庄镇石东村走出来的炒货师傅,他靠着炒货手艺,只身一人到苏州打拼,后成立苏太太食品有限公司,把邳州炒货品牌推向了全国,主打炒货产品20多个,主要给全国各大超市供货,年销售额在3000多万元。
今年8月1日,“第二届炒货供应链推介会”在邳州市邹庄镇举行,吸引炒货原料、产品包装等30多家厂商参展。
毫不夸张地说,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里的炒货店90%都是邳州人开设的,在扬州有80%的炒货店是邳州炒货,其中的许多炒货“网红店”在年前旺季平均每天能卖2000到3000斤瓜子,最高甚至一天能卖上万斤。
从肩挑行走到“叫卖四方”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创新,邳州炒货行业也从传统手工制作模式向机械化、自动化模式转变。
徐州企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庆新是最早一批外出从事炒货生意的村民之一。得知家乡开始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大力支持乡村发展的消息后,在上海经营炒货生意并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客户源的孟庆新决定在2010年回乡发展炒货生意。建好厂房后,孟庆新第一时间购置了新式电炒锅,利用电气化具有的能效优势,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还开发了多品种及口味的产品以更好地拓展市场。
在网络购物和直播带货的盛行下,孟庆新还投资建设了炒货电商直播园,让大学毕业的孩子带领直播团队实现了“人在家中坐、货卖全中国”的网络销售模式。
依托邳州炒货电商产业园和邳州炒货产业园“炒全国”“买全国”“卖全国”,邹庄镇将邳州炒货两头在外的现状,扭转为“由外到里,核心在我”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借助技术的更新,邳州炒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了“老树发新芽”。目前,“邳州炒货”成功获批国家集体商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也为传统行业重塑新优势释放出强劲动能。
小炒货“炒”起富民大产业
2023年10月,位于邳州市闽江路的邳州炒货店“第00000号”店开业,拉开了邳州炒货行业从挑担小买卖到全国连锁的序幕。自“邳州炒货”获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后,邳州也为该品牌明确树立了“邳州炒货炒响全国”的发展目标,目前已在全国30个大中城市发展了125家授牌店,全面打响“邳州炒货”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行模式,近年来邳州稳步实施“邳州炒货”品牌创建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干炒行业商会、从业者等群体的“主力军”作用,吸引经开控股集团、江苏瓜娃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金融投资公司参与,取得较好成效。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连续两年将“邳州炒货”作为年货产品重点推介。
除了成品炒货外,“炒货之村”邹庄镇还大力发展“邳州炒货”原料种植为村集体增收,比如,邹庄镇韩家村发展瓜蒌种植,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和种植分红模式,村集体每年增收17万元。为推进一步发展,村里整合500亩土地,并与种植大户联营种植瓜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韩家村村集体收入达3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今年,韩家村计划继续扩大产业,利用瓜蒌原材料借助在外商户拓宽销售渠道,擦亮“邳州炒货”金字招牌,助力集体经济壮大。
(文/汤心慈  资料来源:邳州发布、徐州日报、江苏新闻、邳州市工商联、扬子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3楼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15: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徐州日报:邳州60多万亩大蒜陆续进入收获期 十万“蒜客”地里淘金
时间:2025年5月15日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江苏)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李红就和同村的二十多位乡亲在邳州的蒜田里忙碌起来。“我是河南永城人,这已经是第二次来邳州收蒜了。”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听说今年大蒜行情不错,我们特意提前赶来,希望能多挣些。”

随着邳州60多万亩大蒜陆续进入收获期,像李红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正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赶来。他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蒜客”。据估计,今年将有约10万名“蒜客”来邳州揽活。

大蒜收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依赖大量手工劳作。每年蒜收季,邳州的大蒜产业链上都会汇聚约30万劳动力,其中三分之一是像李红这样的外来“蒜客”。

面对短期内涌入的庞大人群,邳州市委市政府应对有方:在各重点种蒜镇村开设接驳服务点,利用闲置大棚为“蒜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既解决了用工需求,又为村集体开辟了创收渠道。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当地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

“镇里安排得非常周到,吃饭住宿都不用愁。”河南“蒜客”张军说,“去年平均每天能挣300多元,今年行情好,收入应该会更高。”张军的期待,正是邳州“蒜客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作为全国三大蒜区之一,邳州拥有40年种蒜历史,主要分布在宿羊山、车辐山、碾庄等地的60多万亩蒜田,孕育出享誉中外的“邳州白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宿羊山镇,镇党委将目光投向了大蒜产业链的延伸:18个村集体联合经营蒜库,每存储1吨大蒜可获利120—150元,总库容达2万吨,年收入240万元。去年,13个村还试点蒜种经营,与山东商河县白桥镇合作销售蒜种330吨,实现收益18万元。这些创新举措,让村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双增收”。

国家级龙头企业黎明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推动大蒜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出口的全链条升级。近年来,黎明集团通过产业富民、科技创新、品牌引领、完善供应链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用工(蒜客)超1000人。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黎明集团总经理韩洪庚说:“我们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把邳州大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富民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蒜客”涌入,邳州市着力打造“邳州蒜客”劳务品牌,在大蒜核心区设立就业服务站、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和蒜客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用工对接、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

2024年,邳州大蒜年产量达75万吨,带动周边连片种植超100万亩,加工企业310余家,年出口额稳居全国前列; “邳州蒜客”获评省级劳务品牌。

一门手艺带富一个家庭,一个品牌带活一方产业。如今,“邳州蒜客”劳务品牌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