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现代蚕业发展简史
邳州概况 邳州地处江苏省北部,1992年7月撤县建市。面积2088平方公里,人口168万,辖24个镇(2000年撤乡并镇)、485个行政村。全境地貌分为平原洼地、坡地、山地和水域四种类型。市境界于黄淮之间,属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9℃,日照2350小时,降雨量903.6毫米,无霜期211天。耕地面积180万亩(2008年)。
建国时期邳州蚕桑生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邳州蚕桑生产仍然处于农户家庭经营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利用家前屋后栽植的乔木桑采叶养蚕,蚕种为自留自制的土种,每年只养一次春蚕。将蚕种放在身上或锅底余热里暖种孵化,摆在锅屋绳床上饲养,熟蚕拾在庄稼杆上结茧。一般农户产茧量几斤左右。蚕茧一部分由农户水煮缫丝捻线绣花,一部分卖给私商。有城镇居民专门从事缫丝编织业。
1954年9月邳县桑树资源勘查资料,全县共有3750个有桑村,乔木桑16.8万株,饲养土蚕户1.5万余家。
恢复发展时期(1954-1960)
成立邳县蚕桑指导所 建国初期,江苏省人民政府为开辟徐州新蚕区,1954年秋省农林厅调配苏南蚕桑干部来邳,指导邳县蚕桑生产。1955年初,邳县组建成立蚕桑专业机构——邳县蚕桑指导所。蚕桑指导所的设立,标志着邳县政府有计划组织本县蚕桑生产的开始。
指导所成立后蚕桑生产活动 1955年4月在官湖乡东、西坊上村、碾庄稍墩、宿羊山后官厢、占城十屋寺育苗35亩。春季从苏南调进湖桑苗15万株,新栽桑园200亩。冬季全县零星栽植乔木桑3.6万株。
1955年春全县收集土蚕种2万张(相当于现600张)在邳城召开的蚕桑大会上集中烧毁,当年发放一代杂交蚕种734张。推广改良种后,养蚕技术也随之进步。开始在蚕桑技术员的指导下,将互助组或合作社蚕农的小蚕集中在共用的房屋中共育,精心饲养。蚕室及蚕具注意用石灰消毒,室内加温控制温湿度。采用适熟叶养蚕,使用草龙簇上山。该年一季春蚕收茧120担,产值1.296万元。1955年在官湖、铁富、土山、碾庄、八义集供销社国营茧站为外贸代收代烘蚕茧。
1956年6月在邳县第二农场基础上改建邳县八义集桑苗圃。建立国营场圃进行育苗,对推动全县群众性育苗、嫁接和栽桑养蚕起到了推广示范作用。
1956年夏全县发动学生、青年采集桑籽4500斤。冬季调进湖桑苗30万株,拓植桑园1880亩。1957年春育苗430亩,同时在桑苗圃和邳城乡举办嫁接培训班。
1956年还进行了蓖麻蚕饲养。邳县蓖麻蚕饲养共有九年时间,全县各地均有进行。
1957年建造蚕种催青室。催青室使用后,邳县改为一年养春秋两期蚕。引进春用种瀛汗华九,秋用种瀛文华十。当年全县4000亩桑园发种4140张,产茧616担,超过邳县历史上1936年360担历史最高纪录。
人民公社化集体栽桑养蚕 1958年前栽桑养蚕仍属蚕农私有。人民公社化后,蚕区组成蚕桑专业队,实行集体经济搞大生产,一年养多期蚕,掀起养蚕高潮。1958年供销社实行蚕茧收购预付定金发放订购蚕种,解决了农村生产资金缺乏的困难。
1958年邳县缫丝厂建成,它是徐州地区第一个国营缫丝厂,所进原料由外贸统一调拨徐州地区干茧进行生产。1959年建立滩上旗杆村丝绵厂,也是徐州地区第一个丝绵加工企业。
“大跃进”养蚕热潮中,由于养蚕期数增多造成套养,消毒不彻底,桑叶质量差,蚕发病多,蚕茧产量低。其后几年养蚕布局固定为每年只养春、夏、中秋三期蚕。
1959年邳县桑园5448亩,发种1.2万张,产茧1416担,产值15.9万元。以官湖公社1813张为最多,全县36个公社仅新集不养蚕。
由于“左”的影响,拓植桑园强调集中连片。1960年邳县桑园急剧增长,高达22005亩。主要分布在八义集公社,面积6665亩,号称“连片万亩大桑园”。桑园过分集中,大部分为实生苗直接栽植,长势差、产叶量低,加上蚕室蚕具跟不上,农副安排比例失调,效益不高。
机构沿革 蚕桑指导所隶属县政府建设科、林业科,1957年9月隶属邳县农林局。指导所成立前后全县仅有南方调来的刘宗汉、沈忠良等5名干部。以后增加了大中专分配学生和招聘临时干部从事生产技术指导。基层人员均在乡农技站工作。
蚕桑生产属大农业范畴,蚕桑事业经费、国家正式蚕桑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在农业财政预算中解决,同时省农林厅、财政厅联合下达蚕桑事业改进费(从蚕茧经营环节中按收购金额3%提成),该经费用于蚕种催青、技术培训推广和不在编制的蚕桑临干的工资。
徘徊起伏时期(1961-1975)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贫乏,粮食短缺。因刨桑种粮,1961年起桑园锐减,当年邳县毁桑1.5万亩。1963年全县仅存桑园2000亩。大部分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其中八义集公社仅存桑园730亩,桑苗圃育苗只有2万株。1963年邳县遭遇洪涝灾害,粮食减产,粮桑争地矛盾更加突出。为生产自救添置农具,乔木桑多遭砍伐。
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国家对蚕茧收购继续实行奖励政策。每出售100斤鲜茧,奖售原粮300斤,化肥100斤,布票30尺,煤油4斤。邳县采取集体经营为主、个体饲养为辅的方式,加上技术的进步,养蚕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张产蚕茧由1961年的18斤提高到30斤以上,总产茧在2500担上下。
??期间,局势混乱。邳县蚕桑生产时起时落,到1975年,桑园面积维持在5000亩、产茧3000担上下徘徊。私人养蚕被禁止,乔木桑所剩无几。桑园主要分布在滩上、赵墩、八路、官湖、岔河、陈楼等公社,其中较为突出的大队有省蚕桑基地样板队的滩上旗杆大队和官湖平墩、八路南赵、赵墩郭口等。养蚕较多的公社是滩上。1972年首先在徐州地区成为产茧超过500担(593.46担)的公社。到1975年,全县养蚕的公社(圃)有31个,另有6个公社不养蚕。
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1961年桑树育苗全部改为夏播。1962年桑苗嫁接改就地袋接为起接。以八圃育苗为主,1970年以后扩大到公社集体育苗。因重复播苗积累桑病,八义集桑苗圃停止向外供苗,圃内改作养蚕等生产。
桑园逐步密植矮化,采用夏伐、整枝、剪稍、摘芯,辅以中耕施肥管理桑园。1966年邳县全年固定为5-10月养春、夏、早、中、晚秋五期蚕。蚕区集体购置竹筐,采用竹木搭架养蚕。双网收蚁,小蚕饲养覆盖防干育。蚕室加温(专供煤炭)推广地火龙炕床育。加网除沙、提青分批,结合夏伐采取地蚕条桑育、室外育饲养大蚕。1972年后饲养家蚕品种为东肥华合、苏3苏4。蚕用药物由外贸组织,供销社销售。推广毒消散、漂白粉,普遍使用石灰、灭蚕蝇、402、优氯净、防病1号。邳县蚕桑饲养管理逐步规范,张产水平稳定在45斤上下。
茧站收茧标准以鲜茧茧层率为分级计价依据,1973年执行干壳量计价,基准价每担110元,1975年鲜茧收购价格为每担151元。
技术机构 1961年全县有43名国家蚕桑干部。1962年精简人员,保留县所6人,公社7人。1963年县农林局聘用农民临时蚕桑技干在公社使用。1964年9月,蚕桑生产划归多管局,基层人员转至多种经营办公室。1965年邳县有蚕桑干部20人,其中正式人员12人,临干8人。
稳定增长时期(1976-1983)
??结束,形势稳定。私人养蚕逐渐合法,蚕桑效益明显,满足了农民致富的愿望。1980年,全县5620亩桑园,育苗4089亩,发放蚕种1.26万张,生产蚕茧5700担。其中赵墩、滩上、官湖、岔河、陈楼、合沟、徐塘7个重点公社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占全县2/3,并出现了官湖平墩、赵墩郭口、旗杆等13个万斤茧以上的大队。1982年农业区划调整,邳县保留22乡栽桑养蚕,专业人员调动重点乡集中使用。全县抓住赵墩、官湖、滩上、合沟,以后增扩陈楼、港上,形成六基地乡为主导的蚕桑生产新格局。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县政府向承包户颁发桑田使用证。1983年邳县蚕桑第一乡赵墩乡有桑3000亩,产茧2180担,均占全县1/3。全县年产茧超万斤的村有17个,其中平墩村亩产蚕茧超250斤,在全县乃至徐州地区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蚕桑技术和生产方式 1976年桑树嫁接提前到1月上旬,1978年改为早春嫁接。利用冬闲和春节时间,嫁接体通过室内温床催芽,成苗率显著提高。因春季栽桑桑苗通过假植成活率低,1980年栽桑改为冬季土壤封冻前进行,亩栽千株以上。低干养成,三年成园。1981年合沟、官湖乡综合早春嫁接、温床催芽、摘心分杈配套试验,形成“一步成园”密植速成桑园。当年栽植、当年投产,促进了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的快速上升。
桑园承包后,农户都能做到冬耕深翻、夏季浅锄、春秋两季锄四遍,全年施肥至少四遍,冬季束枝、解束以及合理采伐使用除草剂等措施培植桑园,促进桑树旺盛生长。
1977年取消供销社蚕茧预定金,蚕种订购转移到蚕桑指导所。1978年引进苏5苏6,苏3·秋3苏4,蚕种价格每张2元;1979年每张3元。推行省力化养蚕,每天喂叶3-4次,活叶储桑。家蚕病毒病、僵病、细菌病发病机理被基本搞清,推广蚕康宁消毒、添食氯霉素,蜕皮激素开始使用。1980年基本实行“斤茧斤肥”奖励政策。
1981年蚕桑指导所及重点乡设立蚕用物资供应站。
1981年平墩村试验使用纸板方格簇。1983年推广合沟火墙加温。
1981年9月邳县丝织厂从缫丝厂分出建成投产。赵墩沈场丝绵厂、八义集丝织厂相继建立。
催青室原用炭火加温进行温适度调节。1982年县催青室增设电路,配备电器进行加温补湿。
机构建设 1978年邳县共有蚕桑技术人员29名,其中国家干部10名,临干19名。1981年省农林厅对公社林特产技术辅导员进行考试,邳县有25名蚕桑辅导员领到合格证书。
快速发展时期(1984-1995)
国际市场丝绸热的兴起,栽桑养蚕“投资少、效益高”逐渐被全县干群认识。1984年,邳县县委县政府把蚕桑生产摆上农村经济改革重要位置,列入全县治穷致富的骨干项目。该年邳县蚕茧产量突破1万担,跨入全省重点县行列。年底,县政府采取县乡村、补贴自筹贷款三个1/3政策,组织人员到山东、安徽、浙江购苗980万株,加上自育苗450万株,冬春一举栽桑1.2万亩。1985年邳县桑园面积达到2.09万亩,成为徐州市蚕桑第一县。
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徐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蚕桑生产。市、县、重点乡镇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蚕桑生产领导班子,指定分管领导专抓蚕桑生产。全市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起,邳县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蚕茧增长幅度冠军县”称号。1987年4月开始,提取蚕茧组织费扶持蚕桑生产。农工贸一体化、茧丝绸一条龙初见成效。1987年下半年“蚕茧大战”,茧价迅速上升,促进了全国蚕桑业发展。1987年邳县外地购苗,冬季栽桑1.5万亩,加上春栽“一步成园”,1989年邳县桑园面积达到4.05万亩。一度时期,因为蚕桑快速发展,吸引省内外兄弟市县代表团来邳参观考察,提高了邳县的知名度。
1990年,省市规定“万亩桑或万担茧乡镇自办茧站丝厂”政策,各地形成栽桑热潮。1990年底,邳县桑园达到6.2万亩。1991年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栽桑,1993、1994年邳州市分别自筹资金500万元、1000万元,外地购苗8千万株,加上1.5亿株“一步成园”,每年扩桑5万亩。1994年底,邳州市桑园面积达到16.5万亩。其中合沟、港上、红旗3乡镇超万亩,另有16乡镇各5000亩。当年全市养蚕24万张,产茧15万担,产值1.3亿元。蚕茧超万担的乡镇有5个,5000担以上的乡镇3个;产茧2000担以上的村10个;涌现出合沟、平墩、议堂褚台等蚕桑专业镇村。1994年邳州市蚕桑生产居徐州市前列,位于江苏省县(市)前十名行列。
1994年,邳州市缫丝厂、丝织厂、佳丝制衣有限公司,加上11家乡镇丝厂以及丝绵、绢纺厂,全市茧丝工业总产值2.5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桑园管理 邳州市桑树品种有湖桑32号、199和育2号等。1990年在官湖、合沟推广育151、7307等优良品种桑,建立母本园,进行繁育扩大。1987年徐州蚕桑第一乡合沟乡被确立为全省八大育苗基地之一。
1987年对邳州概况 邳州地处江苏省北部,1992年7月撤县建市。面积2088平方公里,人口168万,辖24个镇(2000年撤乡并镇)、485个行政村。全境地貌分为平原洼地、坡地、山地和水域四种类型。市境界于黄淮之间,属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9℃,日照2350小时,降雨量903.6毫米,无霜期211天。耕地面积180万亩(2008年)。
快速发展时期(1984-1995)
国际市场丝绸热的兴起,栽桑养蚕“投资少、效益高”逐渐被全县干群认识。1984年,邳县县委县政府把蚕桑生产摆上农村经济改革重要位置,列入全县治穷致富的骨干项目。该年邳县蚕茧产量突破1万担,跨入全省重点县行列。年底,县政府采取县乡村、补贴自筹贷款三个1/3政策,组织人员到山东、安徽、浙江购苗980万株,加上自育苗450万株,冬春一举栽桑1.2万亩。1985年邳县桑园面积达到2.09万亩,成为徐州市蚕桑第一县。
198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徐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蚕桑生产。市、县、重点乡镇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蚕桑生产领导班子,指定分管领导专抓蚕桑生产。全市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起,邳县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蚕茧增长幅度冠军县”称号。1987年4月开始,提取蚕茧组织费扶持蚕桑生产。农工贸一体化、茧丝绸一条龙初见成效。1987年下半年“蚕茧大战”,茧价迅速上升,促进了全国蚕桑业发展。1987年邳县外地购苗,冬季栽桑1.5万亩,加上春栽“一步成园”,1989年邳县桑园面积达到4.05万亩。一度时期,因为蚕桑快速发展,吸引省内外兄弟市县代表团来邳参观考察,提高了邳县的知名度。
1990年,省市规定“万亩桑或万担茧乡镇自办茧站丝厂”政策,各地形成栽桑热潮。1990年底,邳县桑园达到6.2万亩。1991年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栽桑,1993、1994年邳州市分别自筹资金500万元、1000万元,外地购苗8千万株,加上1.5亿株“一步成园”,每年扩桑5万亩。1994年底,邳州市桑园面积达到16.5万亩。其中合沟、港上、红旗3乡镇超万亩,另有16乡镇各5000亩。当年全市养蚕24万张,产茧15万担,产值1.3亿元。蚕茧超万担的乡镇有5个,5000担以上的乡镇3个;产茧2000担以上的村10个;涌现出合沟、平墩、议堂褚台等蚕桑专业镇村。1994年邳州市蚕桑生产居徐州市前列,位于江苏省县(市)前十名行列。
1994年,邳州市缫丝厂、丝织厂、佳丝制衣有限公司,加上11家乡镇丝厂以及丝绵、绢纺厂,全市茧丝工业总产值2.5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桑园管理 邳州市桑树品种有湖桑32号、199和育2号等。1990年在官湖、合沟推广育151、7307等优良品种桑,建立母本园,进行繁育扩大。1987年徐州蚕桑第一乡合沟乡被确立为全省八大育苗基地之一。
1987年对全县桑园进行病虫普查。经多年努力,掌握了桑树萎缩病、桑瘿蚊、桑尺蠖等病虫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四统一分”(统一组织、统一药物、统一时间、标统一准、分户防治)办法,桑树病虫危害得以有效控制。
家蚕饲养 1983年降低早秋、加大晚秋蚕饲养量,1986年取消早秋蚕。1995年夏蚕中秋蚕饲养量逐步减少。1985年开始夏秋改用春用种,引进A四元,1990年后以青松皓月为主要品种。
1985年春用蚕种每张6元,秋用种3.5元;1994年春用种每张20元,秋用种17元;1995年春季起每张蚕种价36元。
1992年,邳州市蚕桑指导所征地建立专用蚕种催青室。
生产承包后,小蚕共育转为农户自愿结合、联户共育。1991年,给与补贴建立村办集体大型共育室。农民用树枝、木条、塑料编织袋编钉蚕筐养蚕。注重补催青和眠起处理、稀放饱食,张产水平提高到60斤以上。1995年开展蚕前统一消毒周活动,推广“双改”(蚕室小窗改大窗开后窗,加温明火改暗火)“双建”(建消毒池蚕沙坑)。熟蚕上山采用稻草折簇以及塑料折簇,1990年推广方格簇室外上山。
蚕茧收烘 1984年,合沟乡率先徐州市兴建多服公司茧站,此后邳县又建成了平墩、旗杆、港上大范等村办茧站,缓解了农民“卖茧难”。1985年蚕茧收烘委托制改为干茧买卖。“蚕茧大战”发生后,1988年中秋每50公斤鲜茧最高达到1300元,造成抢购蚕茧,乡村以至丝厂自办茧站活跃。1993年蚕茧经营权下放后,全市共有茧站63个。1995年蚕桑生产滑坡,茧站丝厂纷纷关闭,中秋茧价降至每50公斤250元。
机构建设 蚕桑指导所隶属邳县多管局(1983年~1989年分管副局长管荣)。1990年5月成立邳县丝绸公司,1992年4月划入邳县丝绸公司(分管副经理魏云龙)。
1985—1993年,先后成立合沟、官湖、滩上、赵墩、陈楼、港上等共14个乡镇蚕桑站。村设蚕桑辅导员,形成县乡村组户“五位一体”技术服务网络。在此期间,邳县还成立蚕桑学会、养蚕协会开办蚕桑职业学校学习交流蚕桑技术。1994年,全市共有400余名蚕桑技术人员。其中县所17人,乡镇70人,村级340人。
1986年7月蚕桑指导所建立桑病虫测报站(后被确立为徐州市桑病虫测报中心站),乡镇设测报员。测报站每年印发情报8-10期发放蚕桑乡镇,并与省内外市县交流。
1991年官湖蚕药厂建成投产,满足了全市养蚕用药需要。1994年元月邳州桑苗圃改建邳州蚕种场,生产一代杂交种,部分满足全市养蚕用种需要。
调整巩固时期(1996-2008)
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茧丝绸原料供大于求。蚕桑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蚕改费组织费收缴困难,镇村服务体系因财政“断奶”,削弱了基础投资和技术指导,蚕桑效益得不到应有发挥,引发毁桑高潮。到1997年,邳州市桑园仅存5.3万亩。1999年邳州新沂区划调整,合沟镇(桑园1.5万亩)调出(炮车镇调入),邳州市保有桑园3万亩。
在行情低迷、生产滑坡过程中,邳州市采取减免农林特产税、农业税,业务部门强化技术服务,收烘工作强调优茧优价等政策措施,蚕桑生产连续保持较好水平。2002年,全市200个蚕桑行政村,3.5万养蚕户共5万亩桑园,发种11.8万张,产茧7.9万担,产值4117万元。
2003年,由于板材、银杏、大蒜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园区扩张,桑园不断减少,农民养蚕数量逐年降低,邳州蚕桑生产处于持续下降趋势。2008年,邳州市19个有桑镇桑园1万亩,发种(2006年起价格改为每张42元)3.4万张,产茧2.5万担,产值1945万元。
机构建设 1998、1999年分两批考核,全县共有30名农民技术员被聘为国家干部。2004年,19个镇蚕桑技术员通过考核保留每镇1人,并入各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
2002年4月邳州市丝绸公司取消,蚕桑指导所隶属邳州市多管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