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堂村农房改善配套杞柳编织富民产业。 四王村农房改善配套葡萄种植富民产业。 铁富镇姚庄村农房改善项目。 ◎文/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邳州市委宣传部 《汉书·货殖列传》有话:“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一排排、一栋栋两层小楼,白墙黛瓦古朴而清新。通透的院落、欢乐的农家……一切,满载乡愁,又承载希望。居住有质量,生活有诗意,如今的邳州大地,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即将迁入新居的农民脸上。 “住得好”是全面小康题中之义。邳州作为徐州人口第一的下辖县级市,改善居住条件是农民群众最关切的诉求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徐州市统一部署,邳州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以最坚定的决心、最有力的措施,紧扣“1443”工作体系,将农房改善项目建成满意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让农民群众早日过上新时代城镇生活,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具底气、更具成色、更具品质。 全程问需 促进宜居宜游 据邳州市农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房改善过程中,邳州形成了“1443”工作体系。即一个主题:紧扣改善要义,又好又快建设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四项举措:两围绕、两同步、两保护、两到位;四项制度:落实制度、激励制度、推进制度、考核制度;三大工程:把农房项目建成满意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 什么是两围绕?就是围绕群众意愿选址,围绕群众需求设计,坚决不建农户不需要的房。拆不拆、搬不搬,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房屋建哪里、如何建,交给群众比选……建房选址、户型设计、建设施工、后期管理,“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邳州农房改善工作的各个环节。 7月的天气,流金似火。走进议堂村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目前房屋主体全面完工,附属设施建设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安置村民3000人。 据了解,议堂村农房改善项目启动之前,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特别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群众代表会及全体村民大会,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改善方式、户型设计等方面采纳群众意见30余条。议堂村新型农村社区分三种户型,分别是53平方米的老年房、116平方米和136平方米两层带院户型,三种户型同步建设。“同步配套的生活超市、幼儿园、养老活动中心等也在有序建设。”议堂镇农房办主任宋鑫说。 眼看着工程接近尾声,不少村民充满了期待。 “马上就要搬新房啦,这些天都在整理老宅,剩下的到时候搬进新家。”72岁的潘修德说,平时自己和老伴两人住,等到搬进116平方米的新房后,儿子一家会回来陪老两口一起住。“房子宽敞干净,周边环境又好,一点不比城里差。” 尊重农民生活习惯。项目延续原有的“团块状”村落布局形态,结合村内道路、开敞空间,划分不同居住组团,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化”的布局。同时充分利用了田林果、多水塘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田园采摘等业态,构建乡村生态游乐园。 “农房改善是一项惠民工作,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从村民的利益出发,有事能商议、有事好商量。”议堂村村主任李永介绍说。 议堂村农房改善项目是邳州推动农房改善全程问需、让农民满意的一个缩影。同时,邳州坚持要素保障、建设规范“两到位”,如今,一座座崭新的民房在这片大地拔地而起,而汇聚的正是民气和民心。 在位于邳州高新区的四王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通过前期问需农民、调查论证后,同步配套建设“1公里服务圈”,涵盖养老院、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金融服务网点及商业区,还配套建设1万平方米的游园广场、一座标准篮球场、一条健身步道供村民们休闲健身。 “村庄楼房一排排,别墅小楼一幢幢。楼前屋后绿化美,看了叫人心舒畅。大道小路都硬化,两边路灯像站岗。村庄夜晚灯光闪烁,不是天堂胜似天堂。”这首如今在四王村广为传唱的顺口溜代表着当地人对农房改善、公共空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惠民工程的满意和认可。正应了那句话——民谣所唱即是民心所向。 产业发展 实现强村富民 安居还需乐业,农房改善不仅要为农民建造好房子,也要为其增收致富谋到好路子。邳州提前做好谋划,在农房改善的同时坚持“两同步”,除上述同步配套建设外,还同步产业规划,真正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赵墩镇赵墩村新型农村社区是该镇一项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惠民工程,由于社区紧邻赵墩镇区,生活、出行便利,距离该镇“绿色建材产业园”较近。目前绿色建材产业园现有工业企业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服务业企业3家、贸易企业9家,可容纳就业人数约2500余人。村民张强说:“住进新房,在园区大唐商混打工,每年能挣五六万元。离单位近,上下班十分方便。” 距议堂村新型农村社区不远处的议堂镇工业园区有一家大运河柳编厂,依托该企业可以让议堂村的杞柳原料和村民的柳编制品不愁销路。“我们跟企业对接好,把原材料提供给他们,也可以把杞柳编成成品给企业,他们通过电商向外销售。我们村里下一步也想通过网络、电商直接销售,增加收入。”村民李全龙介绍说。目前,在该厂从事柳编手工活的有上百人,有的村民一天可以赚150元。 小小的杞柳,打开了议堂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的大门。此外,该村建成苏珊红辣椒300亩,与“老干妈”长期合作,形成产业互动,年均供货750吨,年增集体经济收入约100余万元。 作为远近闻名的“糖球村”,冰糖葫芦是四王村绝对的主角。在山楂交易市场,拉货和进货的大型车辆络绎不绝。村民王中发在山楂交易市场有固定的摊位。“每年能赚20多万元,俺村有1000多人在外地卖冰糖葫芦,自己主要负责给他们备足原料。” 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当地冰糖葫芦的相关配套产业随之跟进,有人专门做起了竹签制作与批发生意,有人投资建起糯米纸加工厂,还有人开起包装印刷企业甚至礼盒工艺品企业等。四王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冰糖葫芦产业链条。“凭借冰糖葫芦产业,全村年收入达到7000万元,人均收入两万多元,走在高新区各村(居)前列。”四王村党总支书记王海松表示。 除冰糖葫芦特色产业外,四王村还有山桃园700亩、葡萄园500亩、蔬菜园300亩等上下游高效产业,形成生态种植特色产业,带动村里及周边1500余人就业。新建成的四王新型农村社区距离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仅2.8公里,园内企业216家,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目前,四王村已有60余人在园区就业,每人每年约增收4.5万余元。 保持特色 留住乡韵乡情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满温情诗意的话语,描绘了美丽乡村所应有的景象。在新型社区的规划设计中,邳州坚持保护自然肌理、保护特色文化“两保护”,依托乡村本体,凸显文化乡愁设计,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原则,强化品质内涵,所有项目均聘请省内甲级资质规划院进行规划,充分彰显“楚韵汉风、诗意田园”的特色。突出人文历史、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打造一批“传统特色浓厚、乡村风情浓郁、文化印记浓重、乡愁记忆浓烈”的村庄,让回家群众有回忆、有思念、有传承,做好农房搬迁“后半篇文章”。 议堂村历史悠久,因三国时期曹操在此设立参军议事堂而得其名。1938年5月,议堂村“抗日独立营”成立,这是邳南地区最早也是唯一的一支抗日武装。1948年11月,粟裕将军在议堂村设立指挥所,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圩歼灭战。 为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议堂村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广泛收集红色历史物品200余件,在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里建成红色议事堂,目前,议事堂中陈列着众多历史实物,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红色文化+现代教育文化”基地。 “正是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动了议堂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形成‘网格管理、四治一体’工作格局,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该村村主任李永表示。 坐落于戴庄镇禹王小镇对面的禹王山是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战遗址,也是徐州市爱国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北邻台儿庄古城,3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依托旅游资源,营子新型农村社区,也就是禹王小镇二期将打造一条宜商宜居的文旅街区,涵盖餐饮业、手工业及商贸旅游业等业态,同时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鼓励村民们就近创业就业,拉动旅游业发展。”戴庄镇党委副书记梁松歌介绍说。 四王村是远近闻名的“糖球村”,享有“一把红伞走天下”的美誉。漫步四王村,房屋建筑统一规划、统一风格,村规民约以农民画的形式在墙上体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注重文化传承,建设明清民间仿古建筑——四王民俗馆,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实物展品涵盖婚礼、生礼、寿礼、手艺、曲艺、民居、生产、生活等八个领域,展示当地生活习俗变迁,以及生产商贸、民间技艺等。筹划举办冰糖葫芦节,邀请市民来村免费品尝冰糖葫芦,观看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俗表演。 落实不落实,关键看重视;重视不重视,关键看责任。在农房改善中,邳州健全落实、激励、推进、考核四项制度,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坚决将农房改善建成满意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三大工程,增进群众福祉。今年共计划实施22个农房改善项目,涉及10176户农民住房改善。“重任在肩,责无旁贷。”邳州市委书记吴卫东表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挖掘当地特点,完善产业规划,科学选址布点,切实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推动乡村振兴、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