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2:39分,邳州蓝天救援队队长郑中凡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动态,透露了他们救援队一车9人紧急驰援郑州的消息。这条动态附了三张他们出征时的现场照片,队员们几乎“全副武装”,昂扬中带着几许急切与凝重。
其实,在他们一行出发前的几个小时,邳州很多人已经通过网络看到了河南多个地方包括郑州发生的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湍急的水流,在市区横冲直撞;一辆辆轿车,被冲得七零八落;行人在洪水漩涡中挣扎;地铁里的乘客,在齐腰的水里呼救……
从7月18日起,郑州等多地出现罕见持续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到20日,则遭遇极端强降雨,日降雨量已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据称“千年一遇”。7月20日18时许,积水冲进部分地铁线路,造成500余人被困,后经救援,仍有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而根据天气预报,降雨还要持续到22日。针对郑州等地的险情,江苏、安徽、山东等7个省分别调派人力物力,紧急驰援河南、驰援郑州。邳州蓝天救援队的迅速出动,也承载着所有邳州人的关切与希冀,希望郑州挺住,希望河南无恙,希望那里的人们早日战胜灾情。
就邳州而言,近来也遭遇了各类恶劣天气的影响,除了连日暴雨之外,还有大风、冰雹、高温等轮番上阵。按专家说法,今年的极端天气不仅特别多,而且危害性也很大。它也给城市管理、应急制度和城乡的基础设施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为止,邳州尚未遭遇诸如郑州这般极其罕见的暴雨灾害。总体而言,多年来邳州还算“风调雨顺”,非常严重的极端天气灾害并不算常见。
但不算常见,不代表一定就不会发生。大家都知道,不单单是在国内,全球多个国家近年来频频遭受极端天气侵袭,天气越来越反常,这是人类共识。就如当下,谁又能想到千百年不遇的极端暴雨灾害会突然降临郑州?不可否认,如此强度的暴雨,的确很难有哪一个城市可以具备万无一失的万全之策。但在如何预警及应急应对上,还是有可探讨的空间的。站在局外看这两天的郑州,固然与降雨量集中、灾情严重有关,但如果抱持“下这么大的雨,任何城市、任何措施、任何防范都毫无用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只能是渺小而无力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一种自甘“躺平”的消极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说,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邳州一直做“朝最坏处准备、往最好的结果去争取”这样的打算,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防涝防旱防灾上,邳州向来不吝各种精力与财力投入。前不久的一次城建观摩活动上,人们便了解到与此有关的一大批工程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围绕不可预知的极端天气,邳州也做了大量规划、决策和应对之道,正应了“未雨绸缪”一说。
可以说,天气每一次有什么“风吹草动”,有什么异样征兆,邳州在预报预警上,似乎都有点“小题大做”的架势。事实也表明,这样的“小题大做”是非常必要的——在启动应急响应后,学校停课、单位停班、公共交通停运都是选项之一;科学预见、全面预警及对风险的精准把控等等,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情,减少损失。一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对防汛救灾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此外,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而言,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防灾避险的知识、技能,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极端天气来临时,我们能否减少甚至避免外出?能否避免进入地下部分或低洼区域?能否避免靠近老旧建筑物?能否避免站在树下、树旁,或远离广告牌、电线杆?暴雨天气能否避免使用交通设施?能否防患于未然,尽快寻找高楼层住所与避险地?能否在平时就能注重提高水性、学习游泳技能?等等。在紧要时刻,这些知识和技能极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这次郑州暴雨,便有一些人因为缺乏自救意识、避险知识和求生技能而遭遇险情甚至不测,令人唏嘘。
郑州这场暴雨,对我们邳州而言,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警醒。截至发稿前,邳州的主政者正在调研全市防汛工作。这也在提请全市所有党员干部,在城市建设与应急管理中,理应秉持“更好”甚至“最好”的理念,如此,方能在大灾面前,避免大难。(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