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因为经历了一场惊人血战,闻名世界。1986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
周恩来提议拍“台儿庄大捷”
江苏徐州历来为兵家要塞。侵华日军1937年12月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为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联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5个旅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在1月至5月间,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2个集团军约60万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军会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这次闻名中外的大会战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而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也因为经历了这场惊人血战,闻名世界。1986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
这部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的大片,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的数项奖,还获得了一个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据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拍摄的具体组织者、著名电影编导、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介绍,早在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总理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在这次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周总理请来的新中国电影界人士。宴会时,周总理特地给电影界的同志敬酒,并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北上八一电影制片厂搬救兵
成荫始终牢记周总理的嘱托,但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这件事。
因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1985年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接过重担,并取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老主席韦纯束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电影界,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是个小厂,很难完成这样一部战争大片,陈敦德就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
两人一拍即合,杨光远还向陈敦德推荐了田军利和费林军在《八一电影》上发表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但该剧原作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为原型,根据成荫生前所述的周总理的嘱托,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及广西的情况,陈敦德决定重新创作,将田军利和费林军请到广西,提出让他们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并得到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当年参战的黄埔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的热情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也出任顾问给予积极指导。
这样,《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经过多方研讨,在17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影片震动海内外,也获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在长达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得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肖穆还应广西电影制片厂之邀,派出优秀战争片导演杨光远执导,并同意杨导点将带去各方面优秀主创人员。
同时,拍摄工作也得到台儿庄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还派出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使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动人。
当时的文化部顾问、曾以新闻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大捷的荷兰籍世界著名新闻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也提供了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作为参考文献,《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如今,当年拍摄的外景地已经建成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启功题写了馆名。当年有名的德国式火车站,已经重修作为“李宗仁将军纪念馆”。
李宗仁之子看片不到十分钟,眼泪长流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将军的唯一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中国大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
飞机一落地,李幼邻就向来机场迎接他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拗不过李幼邻的执着和迫切,陈敦德只好请示国家电影局的领导。
在得到同意之后,李幼邻观看了《血战台儿庄》的“台词双片”(即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毛片)。看了不到10分钟,李幼邻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指蒋介石)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的这个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炳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
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国民党、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新华社有关负责人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同意。
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这样,谢忠侯马上带着《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飞回台北。
一年后的1987年,程思远在家中告诉陈敦德,台湾方面反馈说: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影片,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
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终于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程思远谈起此事时非常激动,并欣然题字:“精心策划 促进统一”。
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军”抗日真相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白崇禧将军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于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长文论述抗日战争和徐州大会战,文中也专门谈到“《血战台儿庄》影片肯定国(民党)军将领贡献”。
白先勇在文章中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中国两岸的政府,不论其政治立场,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但因为蒋中正氏与广西将领李、白之间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抗战史台儿庄大捷这一章,一向低调处理,台湾媒体对淞沪战争等役都曾大肆宣扬,反而对抗战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儿庄会战则有意忽略,因为这一仗是李宗仁指挥得胜的,大肆赞扬李宗仁,国府立场尴尬……80年代后,中共对待民国史已逐渐走向实事求是,1987年(应为1986年——笔者注)广西电影厂摄制《血战台儿庄》巨型战争影片,相当合符史实,对李宗仁、父亲以及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此片在大陆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日的真相,以及国(民党)军将士英勇牺牲的形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20多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坚冰,起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她的名字叫“中国”。
□摘自《百年潮》
欢迎光临 邳州论坛 (https://pzzc.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