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论坛

标题: 大蒜是个宝,三多三少要知晓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堤古方    时间: 2018-6-4 10:09
标题: 大蒜是个宝,三多三少要知晓
  关于大蒜,坊间一直流传着很多谚语:“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可见,大蒜的功效非同一般。大蒜虽好,吃起来却是有讲究的。
      金堤古方国医堂的专家提醒大家吃大蒜的三多三少
  三“多”
  1、大蒜捣成泥,多跟醋配在一起,能达到最好的保健效果,可以让大蒜中含有的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有效物质充分结合,抗癌效果更好。
  2、吃蒜还要根据季节和体质而定。专家指出,夏季湿气重,多吃蒜可以除湿邪,但秋冬季节干燥,容易上火,最好少吃。
  3、对于体质虚弱和胃肠衰弱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些熟蒜,比如烤蒜、入菜或腌制成糖蒜,可以有效减少大蒜素对肠胃的刺激。
  三“少”
  1、非细菌性腹泻者,发生非细菌性的肠炎、腹泻时,不宜生吃大蒜。因为肠道局部黏膜组织有炎症,辛辣味的大蒜素会刺激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促进渗出,使病情恶化。
  2、肝病患者,大蒜的某些成分对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消化,从而加重肝炎病人的恶心等诸多症状。另外,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并有可能引起贫血,不利于肝炎的治疗。
  3、眼疾患者。中医认为,长期大量地食用大蒜会“伤肝损眼”。此外,夏秋季吃大量大蒜,对眼睛影响最大。
  需要提醒的是,吃完大蒜不要马上喝茶,有可能引起胃疼或消化不良。另外,大蒜素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每天不能吃太多。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尽量不要吃生蒜,如果吃,每天最好别超过1瓣;肠胃好的人,适宜量则是每天3瓣。


作者: 银杏恋人    时间: 2018-6-7 14:00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作者: lihouhu521    时间: 2018-6-10 21:06
一、防治心血管疾病

  这类科学临床报告可说是多如牛毛,医学界更坚信它的临床作用。分析它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

  (一)大蒜中的一群含硫化合物(以下简称蒜精)可以抑制肝脏中胆固醇生合成 HMGCOA 作用,进而达到降低血胆固醇(高血胆固醇是构成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的最主要因素)。

  (二)蒜精藉由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之( Adenosine deaminase )腺核酸去胺,及增加足以使血管松 弛的一氧化氮( NO )在内皮细胞之浓度,和阻断细胞钙离子通道,以使血管扩张的诸多作用机转,以达到血管松弛、降低血压的作用。

  (三)蒜精具强力抗血栓活性,而蒜素更是这项作用的主角(艾乔恩的抗血栓活性仅为蒜素的百分之三)。因此蒜精的抗血栓作用对于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及静脉瘤皆具有令人满意的防治效果。

  二、对抗细菌及病毒

  在西医里,我们提到抗生素是指用来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药剂,而这些药剂的主要作用就是消灭足以引发人体生病的这些微生物。然而,无论药品的研发如何进步,至今,抗生素的杀微物作用也只能针对特定的一至两类,如杀细菌的多半不能杀霉菌,更不可能对病毒有任何作用 ; 至于对付原虫,则又是另一类药物了,唯独上帝恩赐给我们的宝贝 - 大蒜,它能同时有效的对付细菌、病毒、霉菌及原虫对人体产生的威胁。

  蒜精具有广效杀菌作用,无论是喜氧菌(结核菌)或厌氧菌,蒜精都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而对对于部分连西医都无解的病毒,如与鼻咽癌及鼻窦炎有关的鼻病毒( Human rhinovirus type 2 )、引发蛇皮泡疹的泡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type2 )、天花病毒及唇抱疹等,蒜精都能发挥作用( ND Weber, et al., Planta Med, 1992 Oct; 58 ( 5 ) : 417-423 )。更为神奇的是,蒜素在高剂量的情况下竟然具有阻断引发 AIDS 的 HIV 病毒繁殖蔓延的作用。

  三、天然的抗氧化剂

  自由基对人类细胞的伤害,使它与各种慢性病画上等号,与癌症的发生更是密切 ; 医学界对癌症病人体内所测得的自由基浓度永远比一般健康人高出许多,而抗氧化剂则是消除自由基最直接的解药。

  在一九九六年由杰士瓦及伯帝亚两位生化科学家,针对喂食蒜精及未喂食蒜精两组老鼠:接受等量钴六十(辐射源)所作的实验结果证明,蒜精的确可以降低因辐射而引发之死亡率及器官受损状况。

  除此之外,对于黄曲毒素(易发生于发霉腐坏的豆类及花生制品中)产生的致癌性细胞破坏作用,蒜精也被证实具有防护作用( PP Tadi et al., Anticancer Res,1991 Nov; 11 ( 6 ) :2037-2041 )。蒜精的抗癌防细胞变性(突变)之作用主要是来自它的抗氧化作用,对于过氧化物产生的自由基具中和消除作用( S. Knasmuller er al., Environ Mol Mutagen, 1989; 13 ( 4 ) :357-365 )。




欢迎光临 邳州论坛 (https://pzzc.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