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堂何氏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修姓氏宗谱、传播宗族文化的传统。一部宗谱往往蕴藏有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珍贵资料。和其他姓氏宗谱一样,何氏宗谱是传播何姓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自古以来何氏家族的繁衍生息、悲欢聚散,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和拼搏奋斗的光辉业绩。古往今来,何氏涌现出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上,为捍卫国家、建设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姓氏家族修谱的目的有三:即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和维系家族的秩序。当今这个时代,也有不少姓氏重修族谱,但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把姓氏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去,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使姓氏家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从中受益,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封建社会注重门第尊卑,强调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还设有专门管理谱状的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隋唐以至宋代,修撰家乘谱牒的风气昌盛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中国历史上的谱牒文献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变迁,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匪祸战火的毁坏,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谱牒已经不多。
何氏视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何氏家传》以及《庐江七贤传》,却也只是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修谱、续谱、合谱高潮迭起,加之印刷、造纸技术的进步,撰修族谱在寻常百姓中并不鲜见。明清至民国以后,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氏的谱牒文献。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认为,世界潮流趋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宪,而民主立宪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应该自“族治”开始,而族治首先要规修族谱。谱序称,何氏大同谱狭义言之是为了敬宗收族,广义论之则是为了合群进化,以期天下一统。这种修谱思想显然是受了清末君主立宪和民初世界大同思想的影响。
而1933年(民国十二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这种思想及方法反映了何氏族人修撰族谱的思想观念受时代的影响。
家族文化蕴涵在家乘谱牒之中,何姓家族文化集中体现在“忠孝仁义”这个厚重的基础之上,但与他族相比,又有他自身的明显特征:①何氏具有历史复杂,分布广泛,流徙频繁的特点。②何氏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③何氏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均是人才辈出,名人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本族同时也得以巨大发展,根深蒂固、枝繁叶茂。④各支何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三年何咸定修《何氏家谱》,金陵何姓一支字行为:“礼义齐宗秩,诗书昌茂昆,芳名永远播,恭敬奕常新。”一九二一年何毓琪等修《何氏大同宗谱》,安徽庐江何姓一支字行辈份为:“允隆笃信修正果,瑞欣嘉宠敞祯休,恽督邵歆佟比敬,廷煌成宪宾洁宏,美沚钺时显循志,坚积亘昌永金钺,昭泰。”同谱另一支宗行为:“忠孝荣永文章庆。”维修字行辈份为:“祥令国锡泽树勋。”一九三四年何文绮修《何氏家谱》,广东南海何姓一支字行辈份为:“绪业荣宗祖,经纶耀国家。”
家乘谱牒作为何氏家族对族史的总结和未来的昭示,忠孝仁义的思想贯穿始终。何氏族人世世代代以此为目标,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实践它,并力图达到它的最高境界。有些家庭和族谱索性把修谱这件事情就当作了宣示、实践忠孝仁义思想的重要标志。如《青山里何氏家乘》认为,修谱是“仁人孝子所为,隐念于先代谱系,务必兢兢业业,五年一修,十年一纂也”。几乎所有的何氏族谱里都有要求族众贯彻践履忠孝仁义思想的具体规定。《何氏家乘》中《祖训》篇有“五不欺”之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并且谆谆告诫族人:“终身行之者,其在此乎!” “无一刻不殚其心力,无一处不竭其精诚”。《崧里何氏宗谱》在《传家训铭》里对族中男性作出了“五不容失一”的家规,首要一条是孝敬父母,纪念先人“不得有稍差”。《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庐江堂《何氏族谱》规定了对“忤逆不孝”之子孙实行惩戒的条款:鸟尚反哺,羊犹跪乳,“对亲有岔戾之容,唐突之语,即为忤遂。该房长自应以家法责治。”诸如忠君爱国,敦亲睦族,扶危济困,体恤贫弱,关心孤寡等忠孝仁义思想都是何姓人的共识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内容在何氏族谱中比比皆是。
何氏家乘谱牒记录着何氏族人发展、变化的家史和族史。“家乘”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家谱、家牒、族谱,即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它一般包括一个家族的起源、播迁事迹,即这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仕宦、经济、文化、家训、族规等丰富的家族史内容。我国现在可知的最早的谱牒是《世本》,它记载了黄帝以来到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制作等。此后又出现了《帝王谱》《氏族典》《志氏姓》等早期的谱牒。
今天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何氏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氏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氏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各地何氏修撰家谱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广东比较早期修纂家谱的例子是番禺沙湾何氏。沙湾何氏在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大族。该族在沙湾定居下来的开基祖是后来被列为四世祖的何人鉴,何人鉴定居在沙湾之后到第五代,出了一位何子海,在明王朝首次开科取士就考上了进士,他在元末开始建立家庙形式的祠堂。后来他编了一本《谱图》,其序文曰:
余观诗礼之家,文献之后,莫不有族谱存焉。然或舍其祖而宗人之祖,或求其前代名贤以祖者,皆妄也。吾家自府判公积德百余年,迨于中叶,诸孙数十人,诗礼士宦,他族莫及焉……今祠宇荒基,祭祀缺典,未知振作而光大者谁欤。凡我子孙,观是图者,各宜勉之。
从这段话看,当时已经有一些士大夫家族编了族谱,但附会前代名贤的风气已经出现。作为士大夫的何子海,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不肖于这种行为,所以从他的话的意思看来,他编的《谱图》似乎只是从定居沙湾的何人鉴开始。从他说法,参以前引陈白沙的几篇谱序,我们可以推想,象沙湾何族这样的“诗礼之家”,或者象新会汤氏这样的望族着姓,都是明代前中期才开始编撰族谱,而此前很可能并没有文字家谱。他们在明代开始编撰家谱的时候,一般只能往前追溯几代人,而这种追溯的根据,很可能是当时他们家族内部口头传承的世系记忆。
口头传授家谱比较典型的是何真。据载,何真是元末广东地方豪强,在归化明王朝后,何真口述了一份《何氏家记》,后来由其子辑录下来。这份《家记》一开头数出了何真以上五代的居址和葬所,而对更远代的祖先则附会到广东南雄的一座何将军庙,称其为“鼻祖”。《何氏家记》中有关其先世的记载就很可能是把原来的口传记录下来的,因为文字较长,我们只摘引最简单的几句:
祖因宋南渡,旅游羊城,抵东莞,初居邑西附郭栅口,生高祖。始祖葬邑南岳庙前,巽向之原。高祖娶茶园横岗袁氏,生曾祖发藻,家道**昌,创土名员头山、石壁头、周塘等宅场,筑居员头山,招佃张、游、吴、黎、陈、魏、黄、叶等姓旁居……高祖母袁氏……曾祖先娶邵氏,贤而无子,复娶庶曾祖母邝、江、唐三氏,生祖父兄弟七人……
从当时何真经营宗族建设的情况看,在这之前,他似乎没有成文的家谱,所以,我们可以相信这部《家记》关于世系的记录是以原来口述的系谱为依据辑录而成的。这种关于祖先家世的叙述方式,比较接近口头流传的样貌。但很显然,在记录的时候,这种依赖口头流传记忆的系谱,一般只能讲述几代祖先的系谱关系,更早的祖先谱系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事实上,用这种叙述的方法记忆下来的世系,也很难记忆太多的世代,但与明清时期的族谱相比,最明显的差别是很难覆盖同一始祖下面所有房支的世系,所以一般只是对直系祖先的记述,而不是一种能起到“收族”作用的族谱。
嵊州竹溪乡上周村马氏是由“何姓”改“马”发展而成的。北宋时期,余杭县西南有名何铸者,字伯寿,元佑三年(1088)出生,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先后任秘书郎、监察御史,累迁御史中丞。其为耿直忠贞,在审理岳飞一案之中,不屈服于秦桧权势,为岳飞伸张正义,后两次出使金国,也不辱使命。他看到奸臣当道,国运不济,吏治腐败,遂辞职隐居。他一生清廉,居无定所,飘寓各处,常住寺观。时上周村附近的王院村有建于唐乾符三年(875)的灵岩寺,何铸及其家人寓居于此,后经上周等地,遂家于此。又恐秦桧党羽追害,改用他姓。因时嵊州西北山区马姓声望显赫,为大族,且望出扶风,遂改马姓。马云,杭州人,祖籍谷来镇马溪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公司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软银集团董事、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下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会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
马云属马溪马氏之后。马敏为马溪马氏迁始祖,娶李氏、张氏,生五子,为巨三(住东阳)、巨六、巨九(住淮甸)、巨十、巨十一(住福建永安县)。四子巨十,字九韶,配章氏,居马溪,生一子为马綝。马綝,娶喻氏,生一子为彧。彧公再传二十世到继亭公,配陶氏,生五子,为元俊、元秀、元臣、元辅、元杰。元杰,字越章,为邑庠生,是马云家族世系中第一位秀才。元杰七世孙讳孝镳,字丝亭,配蔡氏,生二子,为悌蔡、悌陈。悌蔡自嵊县谷来镇马溪村迁居杭州大关阔板桥,在抗战时期曾任保长之职。悌蔡就是马云的祖父,马云父亲谱名忠绰,一名来法,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长,母亲是杭州一家钟表厂职工。由于祖父在民国时当过保长,被划为“黑五类”,这严重影响了马云父母的工作和生活,这对马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创伤,同时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也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人生。 何铸(1088—1152),字伯寿,宋余杭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官州县。入朝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秉性刚直,先后任秘书郎、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绍兴初迁殿中侍御史,数奏论时政。提出为官要光明正大,赏罚分明,取信内外。时朝议欲迁温州诸宫殿神像至湖州,沿途必需迎奉,势必骚扰地方。铸上疏劝阻:“浙东旱荒,若加勤动,恐道路怨咨。乞务从简约,不得过多骚扰。”迁神像事遂止。绍兴十一年(1141),何铸时任御史中丞,秦桧诬陷岳飞下狱,命铸主持审讯。岳飞凛然正气,当庭袒示背部所刺“精忠报国”四字。铸为之震惊,既而察其冤,转为岳飞伸张。桧大为不悦,托言皇上旨意。铸又晓之义:“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无话可答,改由万俟离处理岳案,而命铸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出使金国。铸迎难而行,不辱使命。回来后,桧又指使万俟离弹劾何铸与飞有私而庇护,不主和议,欲充军岭南。帝不允,降为秘书少监,谪往徽州。后有使者自金国返朝,说金人曾探问何铸近况,于是复起用为温州知府。不久授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力辞不就。再次使金,回国后任资政殿学士,出知徽州,不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年六十五而卒,生平孝友廉俭,无居所,寓佛寺。死后40余年,谥通惠,家属辞之。嘉定(1208—1224)初,改谥恭敏。 山阳何氏原籍浙江余姚县农村。明末清初,江南、浙江余杭一带反清斗争此起彼伏,清军执行了残酷的杀戮政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何国龙者,为躲避战乱,于清康熙年间,买舟沿运河举家北上,寻觅安定去处。传说,舟行至淮安府山阳县停泊,“夜梦纸糊壶嘴,天明问路,乃到达淮安河下,湖嘴大街。”弃舟登岸,见得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河西湖水浩淼,古寺晨钟悠扬,“恰符梦兆之境,遂于淮安落户。”何国龙“初以小本摆设钱摊,以后发展成为钱庄。”即河下最早的“何三泰钱庄”。何氏经济宽裕后,于淮安城内府市口,买了一处大宅院,于此定居,遂形成“河下——府市口何氏一支”(简称“北支”)。在何国龙来淮安定居不久,消息传至余姚,其“一远房侄子闻讯来访,也到淮安落户”。在城内小鱼市口东购得一处房子住了下来,遂成了“小鱼市口东何氏一支”(简称“南支”)。据“南支”何氏后裔何维凝,“北支”后裔何海临分别于解放前和近年去余姚寻根考证(注),“南北两支”来自今慈溪市桥头镇(原为余姚县管辖)旧名为来凤村与西华村,现为桥北何村和桥南何愈村。“两村何姓是一脉”。何愈村原有祠堂,“因年久失修已被拆掉,现在地基尚在,但存放在祠堂里的家史资料已全部被毁了。”
“南支”何氏,迁淮始祖何仁臣又名纯成字贞士,赐赠中议大夫四品衔,由余姚游幕迁淮。据旅美何氏后裔,91岁的何维敬老人著《我的父亲何宝善》中叙述,1940年,淮安沦陷期间,他曾从徐州潜回取出家藏字画文物,“家谱、曾祖父殿试册……,这类文献资料,未尝不珍贵,因较少被窃之虞,于是放回原处……”家谱现在散落何处,有待发现。自迁淮始祖的百年间,何氏“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名,此一时也,大致可以称书香世家。”到五世,六世终于出了举人、拔贡,有了科名。
注:后经过迁淮何氏北支十一世孙何勇2008年起,历时十年数十次的实地追踪溯远,结论应该是迁淮何氏北支源头为浙江宁波余姚市(原绍兴府余姚县)黄家埠镇回龙村八仕桥。
楼主贵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