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籍“外卖诗人”入作协,生活处处皆可文艺
https://imgplus.pznews.com/20231018c54b7b7042961ff19ec814be0fe0ace4.png近日,中国作家网发布了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新会员名单,55岁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名列其中,引发网友热议。王计兵是徐州邳州人,目前是工作在苏州昆山的一名外卖员,他在生活的间隙写了5000多首诗歌,并出版了《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两本诗集。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职业身份的外衣并不会掩盖精神世界的闪光点。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奔忙的外卖小哥和诗人似乎并不搭界,“外卖诗人”却将两者融合起来,那些有灵气、有温度的文字,在流量社会得到了迅速传播。为什么“外卖诗人”能够打动网友?诗评家耿占春曾言,诗者,言之寺也,就是讲诗歌是语言的圣殿。所以人们常常将“诗”和“远方”联想起来,而“诗和远方”是神圣的,因为远所以美好。当“外卖诗人”把远方的东西拉回到了我们身边,把理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将诗歌变成可触可感的生活细节,也许成就了今天的王计兵。王计兵的“火”或许并不是因为“外卖员”和“诗人”之间的反差,而是在于他的文字真实、动人。“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王计兵创作的这首《赶时间的人》,写的应该就是他兼职外卖骑手,奔波送餐的心情,而这样的感受,则为更多同样因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们所共情。https://imgplus.pznews.com/20231018228c82267c0ce4c73c569c3e65ce1bc5.png根据媒体报道,细数过往,王计兵的创作经历并非一帆风顺。1988年辍学打工后,王计兵在1992年发表部分小说,此后因故多年停止投稿。2017年他重新发表诗歌作品,2018年入职外卖骑手,2023年登上《百科人物》封面。因此,在当代加速社会中,面对现实生活,“外卖诗人”或能代表一股正向的力量,在诸多城市“打工人”“奋斗者”的心灵中引起共通的感情洪流,激活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感悟,正如网友留言:“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生活步步皆有诗,处处都有诗情画意。”尽管“外卖诗人”的标签带来了流量,但也很容易引导我们形成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把真正的价值有所遮掩。譬如,进入公众视野以后,“外卖诗人”的标签就被附加在王计兵的身上,每每谈到他,都要先提及“外卖员”的身份,再谈到他是一个诗人。尽管他坦率地表示,自己并不排斥这些标签,而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但对于“外卖员”身份的过度营销,难免会落入贴上特定职业标签的窠臼。其实,无关职业与头衔,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人人都可以进行文艺创作。不论是近年来为人所知的“卖菜大姐画油画”,还是“农民工大叔弹钢琴”,抑或爱好写作的育儿嫂范雨素,撕去“卖菜大姐”“外卖员”的标签,不同身份的个体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求同样热切。他们文艺作品中所让观者感受到的深刻感悟与价值观念,也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职业的工作范畴。正如有网友所言,每个人生而平等,创造只看作品,不看身份头衔,即便在盛唐,李白等一批留下千古佳作的诗人也属于一介草民。换个角度来看,发展“外卖诗人”王计兵为会员也凸显了中国作家协会的态度——真诚、真实,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在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2023年新会员名单中,既有“50后”作家,也有“90后”新秀,除了“外卖诗人”王计兵外,晋江文学城15位网络文学作家也成为了新会员。作家协会对基层文学组织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的吸纳,一方面是对他们文学创作成果的权威肯定,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作家协会广泛听取网民呼声,积极吸纳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真正发挥作家协会在大众文艺创造中的引导作用。当然,能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或许并非是文学创作者个人价值的唯一考量。正如王计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写诗不是为了名利,为了名利,我也坚持不到今天。”“文学创作是我的生活方式,不是谋生手段。”走红网络之后,王计兵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的社交平台个人签名处却依然写着“顾客至上,送货上门”,后面还附有自己的手机号码。这似乎也在暗示着,把文艺创作当作一种生活的记录,同样能获得人生价值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应是获取功名利禄,而是从中能获得精神的愉悦、捕捉思考的乐趣,同时也可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更可为社会留下文化财富。至于能否成为作协会员、是否获奖,这本不是文学的终极意义。每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单公布后,我们都会对其中加入的“新身份”投以热切的目光。对于大众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提醒,让我们在纷繁的日常里,也别忘了“文学始终在场”。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处处皆文艺。作者 | 新江苏评论员 苏心
在电视上看到过
页:
[1]